揭秘欧洲史上的一场混战:数十个国家激烈交锋,一打就是三十年

在欧洲史上,“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大战。以当时的人口规模而言,这次漫长而持久的战争堪称“世界级大战”。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呢?

公元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新教联盟签署《奥格斯堡和约》,定下一条政策,大意就是“谁的地区,依谁的宗教”。这种包容性政策只能为宗教战争起个缓冲作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德国以外,混杂着宗教因素的混战仍在继续。1560年,法国陷入宗教内战,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互相残杀,一直打到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这场内乱才告一段落。1567年,西班牙属下低地十七省(今荷兰、比利时)的加尔文宗徒爆发了独立战争,反对西班牙统治,直到1609年才暂时停火(敲黑板,1568至1648年的八十年战争,后半部分与三十年战争是重叠的)。趁西班牙内乱之际,英国又在背后捅了一刀,1585年,信奉新教的英国介入低地战争,和西班牙打到1604年。这场战争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国与国之间并非一对一地打,而是各个势力相互勾结,以宗教为导火索,多国混战,盘根错节……

德国安稳了数十年,到17世纪初,矛盾又开始发酵。表面上看,天主教与新教两派还算是和平相处,表象之下则是暗流涌动,双方各自争夺势力,互不相让。1618年,波西米亚新教徒爆发起义,点燃了火药桶,神圣罗马帝国又一次爆发内战。欧洲各国也不是省油的灯,趁着宗教改革的气氛,他们各自打着小算盘,并藉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此后欧洲各势力分为两派,全面战争终于爆发。

俗话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一打就是三十年,再强大的国家也吃不消。终于,欧洲各国财政告急,大量成年男性战死沙场,而各国又无法彻底征服彼此,厌战情绪空前高涨。于是在1648年,各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虽说仍有个别国家又打了十多年,但欧洲总体上算是恢复了平静。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后,持续百年的宗教改革终于结束,也确立了近代欧洲的政治秩序。一方面,它重申“谁的地区,依谁的宗教”精神,另一方面,三十年战争的参战国当中(神圣罗马帝国、西、葡、意大利诸邦、低地、法、英、丹、瑞典,以及波兰和俄国等外围势力),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等旧的强权走向没落,法、英、瑞等新势力崛起,欧洲走向了一个势力平衡的局面,这确立了往后数百年的“欧洲均势”思想,同时又为1700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埋下伏笔。

顺带一说,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各个国家意识到,在战争时期干预别国后方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因而产生了“主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国家的主权都不由外国干预,而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大小,在外交场合应有对等的地位。这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时至今日仍在沿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l333xbb.html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