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拜占庭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罗马式美术的基本特征
几乎所有的罗马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强有力的技艺。罗马式建筑具有受雕刻形体总体影响的空间处理特征。在纪念性雕塑上,以雄健、苍劲的风格为主要特征,突出庄严感和神圣感,这与罗马式建筑的后墙小窗、雄浑坚实的风格是一致的。在壁画上,有防骄雕塑风格的倾向。在手抄本插图中,也可以看出线条风格有追随雕塑的倾向,以抽象的线条构图,在变形和风格化中产生形象。

二.哥特式美术的基本特征
哥特式艺术出现在12世纪之16世纪初期的欧洲。他以新型的建筑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在建筑上,哥特式建筑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造型,厚重的穹顶被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作为重要的室内装饰手段,造成一种向上生化、天国无限的神秘幻觉。

三.拜占庭美术的基本特征
从公元 4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相结合的官方艺术,以崇拜帝王、宣扬基督教神学为核心内容。在造型艺术上表现的特点是将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建筑上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中央圆顶式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权威。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又与交汇的束缚,后期拜占庭艺术在风格上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
公元 4 世纪到公元 15 世纪,拜占庭美术综合了古西雅的艺术风格,在建筑上将希腊的古典柱式、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与小亚细亚艺术重内部装饰的特点融为一体,明显反映出王权与基督教神权的超任力量和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在浮雕、镶嵌壁画和工艺装饰方面也显示了这些特点。

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建筑从古代罗马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并开始使用石头屋顶和圆拱,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由巴西利卡式变化为十字架形,又在圣坛后面加建一些小屋称为圣器屋。这种罗马式十字形成为罗马式的主要代表形式。在当时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罗马式教堂特别加厚外墙,窗户开得很小,且距地面较高。教堂纵横两厅交叉处的上方,往往配有碉堡式的塔楼。整个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的形象显示了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法国的圣塞南教堂、德国的沃尔姆斯教堂、英国的杜汉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哥特式(12—15世纪)
总的说来,哥特式绘画沿袭了罗马式后期业已昭示的加强写实和仿效古典的倾向。它在书籍插图方面,比过去增加了神秘幻想的成分,在精巧之外善于用建筑的尖拱花窗作装饰。教堂内的祭坛画,一定程度地显示出人文主义精神和写实主义的倾向。不过在哥特式艺术中,最为独放异彩的当数彩色玻璃画。彩色玻璃画的技术在罗马式时期便已达到一定水平,哥特式时期则趋于成熟。它的构图及图形是用铅条分割,无数切割好的小彩色玻璃块嵌其间,产生奇异的光色变幻效果。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观念中,光是上帝显圣的象征,信徒亦是借助光而通于上帝,光也就等于基督的化身。彩色玻璃窗画则使教堂内部充满了连绵的彩色光线,从而创造出超然神秘的气息。那鲜艳的颜色,如宝石般闪烁,让人恍惚看到了天堂耶路撒冷的缤纷光芒。

拜占庭绘画(5—15世纪)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并将该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都城,东罗马帝国则立君士坦丁堡为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共延续了11个世纪。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拜占庭绘画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一直保持着某种同一性。由于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疆域正是古代希腊文化发达的中心地,并且,古罗马的文化也曾经波及这里,因而,在拜占庭艺术中可以明显看出古希腊罗马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作为政教合一产物的东方基督教(东正教)文化,则使拜占庭艺术渗透着天国与尘世、神权与王权相融合的精神。
拜占庭绘画的主要形式,是镶嵌画、壁画、抄本插图以及独幅圣像画。镶嵌画可以说是拜占庭绘画最主要的形式,以彩色玻璃片和大理石子为材料,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鲜艳的色泽和强烈的反光使其装饰的教堂绚丽辉煌,充满虚无缥缈的“天堂”气息。九至十世纪,以蛋青为调色剂的壁画取代镶嵌画而流行起来,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抄本插图大多是绘于圣经故事和宗教诗篇的抄本中。插图画家善于将图画形象与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用色彩鲜明的图案点缀画面。十一、十二世纪,独幅圣像画占有重要位置,其中以圣母子像最为流行。该画种是从希腊化时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因而其拜占庭早期的作品在风格和技法上皆与古代肖像画相近。在现存极为有限的拜占庭圣像画中,现藏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的《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可谓最为著名的佳作。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