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你知道耶稣在受难周每一日的经历吗?(不得不收藏)

【默想】你知道耶稣在受难周每一日的经历吗?(不得不收藏)

2014-04-16 福音时报

055

从荣进圣城耶路撒冷开始到受难复活,短短几天里所发生的事,是主耶稣在世一切工作最高点,这期间,他抵挡了世间权位的试探,忍受了不被理解的孤单,承受了被门徒出卖的伤心,经受了十字架上被父神、世人弃绝的痛苦。从此门徒终于明白耶稣的福音能改变生命,勇敢宣扬。

 

第一日 礼拜天 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因此称为荣耀日,也有些教会称为棕树节。

056

经文:太21:1-11;可11:1-11;路19:28-40;约12:12-19

按着教会的传统,从复活节之前的主日开始的一周,被称为“受难周”,或者“圣周”(Holy Week)。《马太福音》21章1至11节的记述是受难周的第一天,是耶稣当年骑驴进耶路撒冷的日子,习惯上被称为“棕树节”(棕榈节),或者“棕树主日”。

 

我 们纪念这个日子的目的是纪念耶稣进耶路撒冷的事件,并再思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耶稣骑在预备好的驴驹上缓缓而行,这是要应验先知撒迦利亚的话: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亚 9∶9)。一路之上,众多的犹太人将衣服铺在路上,手中拿着棕树枝,大声地欢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太21∶9)耶路撒冷合城都轰动了,簇拥他们认定的犹太王最佳的人选。

 

然而在欢乐、光荣进城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 对耶稣错误的认知与期待。耶稣骑驴驹进城,以行动的方式纠正人们的误解,因为赋有君王身分的人骑马是为征战,骑驴则表示和平、胜利。耶稣进城是要宣告人与 神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个关键时刻,人要的是世上威武的君王,耶稣却选择谦卑以对,自己像一只驴驹一样甘心被上帝使用,不是要来高抬自己, 而是透过自己彰显上帝。

 

第二日 礼拜一 权柄日。

056

经文:太21:23-27;可11:27-33;路20:1-8

因为耶稣在这一天特别彰显他的权能。 在荣耀进城之后,耶稣的思绪转向对家园的感伤,顿时感到悲伤,为耶路撒冷哀哭。紧接着又是一个情绪上的大转折,在圣殿眼见一个应该是朝觐上帝的神圣之地,如今却成了那些大发宗教财之徒的贼窟。三年前,基督开始传道时,曾赶出那些在圣殿作不圣洁的交易,污秽圣殿的人。

 

他 那严厉的态度显示了上帝的威仪,曾使那班狡猾的商人惊慌失措。现在他的使命将近尾声,他再次来到圣殿,看见它像先前一样倍受污秽,有过之而无不及。圣殿的 外院像个大牧场,牛鸣羊叫。银钱的叮叮当当声夹杂着不法商人间的争吵声,还有从事圣职者在讲话。圣殿的权贵们自己也在做买卖,兑换银钱,全被贪图暴利的心 所支配;此景在上帝眼中不比盗贼好多少。

 

因此,即使他知道自己的时候不多,在面对这种错谬、乖戾的现象时,他仍是愤 怒不已,提起精神来试图改变它、洁净它。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主耶稣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喜、怒、哀、乐人性的一面。三年来,耶稣一直在圣殿里和各处教 训人,很多的人为之感动。“他们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的话里有权柄。” (路4∶32)因这话税吏马太放下了他手中的钱袋,离开了税关;因这话百夫长的仆人疾病不日而好;因这话法利赛人和撒督该派为之战兢。

 

第三日 礼拜二 教诲日。

056

经文:
太21:28-46;可12:1-12;路20:9-19(用比喻教导);
太22:15-22;可12:13-17;路20:20-26(论纳税之事);
太22:34-40;可12:28-34;路20:41-44(论诫命的总纲);
太23:1-12;可12:38-40;路20:45-47(切勿自我尊大);
可12:41-44;路21:1-4(论寡妇的捐献)约12:20-36(主吸引万人);
太24:1-2;可13:1-2;路21:5-6(预言圣殿将毁);
太24:15-28;可13:14-23(论末世预);
太24:29-44;可13:24-33;路21:25-33(人子再临的情形);
太24:45-51;可13:34-37;路21:34-36(以仆人作比喻);
太25:1-13(以童女作比喻) 太25:14-30(以交财作比喻);
太25:31-46;可11:19;路21:37-38(论万民必受审判)。

这一天耶稣用许多话教训人。这一日是耶稣最忙的一日,他的话语有对渴慕者的引导和安慰,也有对刁难者的训斥和回击。这一日可谓是耶稣在临终前给门徒和百姓们上的最后一课。

 

与 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辩论。因为听众当中,有一群人并非想向他学习,而只想考倒他、抓住控告他的把柄。面对这些恶意的听众和他们的巧言盘问,他仍不厌其烦 地用许多比喻把道理解释、说明:“辩驳自身的权柄”、“凶恶园户的比喻”、“复活之事”、“穷寡妇的奉献”,以及纳税的问题和圣殿被毁等等。

 

终 其所述,门徒们所关心的是上帝的国几时来到,耶稣所担心的是他们能否预备好自己,坦然无惧地见到上帝。至此,主耶稣要门徒们敏感时代的征兆,学会分辨世界 的时候:像当人们看无花果树和其它树木的成长和发芽,就能够辨识四季的更易。他又告诉他们:“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 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 前。”

 

第四日 礼拜三 静修日。圣经中没有记载耶稣的言行。

056

 

在福音书里,没有详细的经文记述耶稣这一天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经过了礼拜二一天在圣殿里的辩论,耶稣一定很累,他应该去休息了。一般认为耶稣去了距离 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村,圣经中记述耶稣最乐意去的地方就是伯大尼,他每次出入耶路撒冷都会在此驻足休息;因为,在此村庄中有耶稣所爱的马大一家。这一家 曾经给他许多安慰,许多温暖。

 

今天,是主待在伯大尼的最后一个白天,最后一个夜晚;明日离去之后,他将不再归来。这 是一次默默无声的饯别,对主的深沉之爱远非言语所能表述。这是一次默默无声的涂抹膏油,马利亚尽其所能,将她对主的爱倾注于与主生离死别之时。这是耶稣无 声的休息,也是唯一没有记录的地方,就如乐谱中的休止符一样静静无声。若失去了静修日的沉寂无声,就根本不会有客西马尼的惊天动地。耶稣的“退去”犹如搏 击者的“回拳”,这一“静修”,撒但似乎在洋洋自得,这就是耶稣的无声胜有声。

 

第五日 礼拜四 团契日。这一日耶稣一直与门徒在一起,安慰鼓励他们,直到被捕为止。
056 经文:
太26:17-20;可14:12-17;路22:7-18(吩咐门徒预备筵席)
路22:24-30(教导门徒要谦卑) 约13:1-11、12-20(替门徒洗脚、彼此服事)
太26:21-25;可14:18-21;路22:21-23;约13:21-30(指出谁将卖他)
太26:26-30;可14:22-26;路22:19-20(设立圣餐)
太26:30-35;可14:26-31;约18:1(再次警诫使徒)
太26:36-46;可14:32-42;路22:39-46;约18:1(耶稣的祈祷)
太26:47-56;可14:43-52;路22:47-53;约18:1-12(耶稣被捉拿)

在教会圣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洗礼与圣餐。主耶稣在吃逾越节的筵席以后,设立圣餐。耶稣拿起饼来,祝福、掰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又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耶稣以圣餐与门徒分享生命,现在我们的圣餐应该 要有这一层意义,在圣餐中与主分享生命,也与每个信徒分享友谊及所有拥有的。我们不要忘记,当初教会在聚会及圣餐中“凡物公用”或爱筵的精神,通过这种态 度,基督教会才成为一个美善的信仰团体。

 

一位神学家曾说:只有耶稣的饼与杯能让人放下种族、肤色、语言、权力和地 位。这世间好多的聚会都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目的自然是一目了然:或者是为了金钱,或者是为了名利,或者是为了地位,这种诸多的“为了”,正是强调聚会 的内容是另类的谈判。而主耶稣的聚会是团契,是分享他自己,让人知道他的爱。我们今日的聚集也正是为了在一起分享神的爱、神的恩典,放下利弊关系、人我之 见,这样的聚集才是主的教会。

 

第六日 礼拜五 受难日。这一日耶稣历经审讯,被定罪。最后被钉十字架。

055

经文:
太26:57;可14:53;路22:54;约18:12-14(被解见该亚法)
太26:57-66;可14:53-64;路22:54-56(受该亚法审问)
太26:67-68;可14:65;路22:63-65(耶稣受众人侮辱)
太27:1-2;可15:1;路22:66-71(耶稣被公会定罪)
太27:2;可15:1;路23:1-2;约18:28-32(耶稣被公会诬告)
太27:11;可15:2;路23:3;约18:33-38(耶稣被巡抚审问)
太27:15-26;可15:6-15;路23:18-25;约18:39-40(被众人弃绝)
太27:27-30;可15:16-19;约19:1-3(被兵丁凌辱)
太27:32;可15:21;路23:26-32;约19:17(通往十架路上)
太27:33-38;可15:22-28;路23:33-34;约19:17-24(被钉于十字架)
太27:45-50;可15:33-37;路23:44-46;约19:28-30(耶稣把灵魂交于父)
太27:51-56;可15:38-41;路23:47-49(耶稣死后的奇异之事)
太27:57-61;可15:42-47;路23:50-56;约19:38-42(耶稣被放在坟墓里)

没有一种受苦是有意义,假如你不受苦;没有一种真理有价值,假如是人在构建真理,没有一种爱有意义;假如你不施与,没有一个生命有价值;假如你不死去,因 为受苦只是罪的惩罚,真理只是理性的某种虚定,爱只是渴望回报的交易,生命只是走向死亡的旅途。唯有你在十字架上的姿势洞穿了苦之罚,理之妄,爱之空和生 之死。

 

这一幕死亡的景象,让我们确定耶稣带着人类难以经验的痛苦离开世间,那种痛苦似乎就是所有人的罪恶必须接受的 责罚,如排山倒海般地压向十字架上。在人来看,也许认为耶稣是失败者,一切随着他的死而结束,但是事实不然,因为这是耶稣经过人性挣扎后的抉择,他的壮烈 牺牲与复活是人重新认识上帝的开始。

 

耶稣死后,圣殿的幔子由上到下裂成两半,暗示人与上帝不再有隔阂,藉着耶稣而有新的关系;看守耶稣尸体的军官与士兵,看见地震、坟墓打开等不寻常的事,就说 耶稣真是上帝的儿子。由于耶稣的苦痛超过常人所受,在每个世代也安慰了受苦的人,使他们有勇气面对命运。

 

第七日 安息日 耶稣在坟墓中安息。

056

经文:
太27:62-66(祭司长、法利赛人封石把守坟墓)
可16:1;路23:56(门徒守安息日)

 

056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