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Barcelona)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3/10/9

巴塞罗那,这个地中海之滨的大港埠是加泰罗尼亚的首府,也是多种文化荟萃、人文历史兴革之地。她是一个双语城市(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既立足于传统的西班牙之上,又面向欧洲,更具有国际性。巴塞罗那到法国的距离,比去马德里还近,距意大利、瑞士、德国也不远。长久以来,此城一向是连接西班牙与西欧的桥梁。通过1992年的奥运会,她又走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视野,为中国人所熟知。

 欧洲之花

巴塞罗那有着比马德里更为悠久的历史。相传它是迦太基统帅巴卡(汉尼拔之父)于公元前3世纪所建的,市名即由这位统帅之名转音而来。在历经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和法兰克人的统治后,公元874年,此地成为巴塞罗那伯爵领地,加泰罗尼亚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到12世纪这里发展成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富有的商人阶级势力渐大,进入政界,建立百人议会,出现了一个与西班牙其他地区的封建制度截然不同的独特社会架构。其后,当西班牙对外推行殖民政策,拼命压榨新世界财富的同时,巴塞罗那却率先实现工业化。1832年该城建立蒸汽机纺织工厂,成为全国工业最先进的地区。19世纪以来,城市还按照规划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于1888和1929年两次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少有的殊荣。20世纪巴塞罗那又涌现出高迪,毕加索,米罗,达利,卡萨尔斯(音乐家)等世界级艺术大师,成为举世闻名的新潮艺术活动实验中心。

今天,巴塞罗那为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马德里。市区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但实际上建成区早已突破行政辖区向外扩展,包括卫星城镇(其中奥斯皮塔莱特Hospitalet和巴达洛纳Badalona人口均超过20万)和郊区在内的大巴塞罗那,即巴塞罗那省,面积近7800平方公里,人口达470多万,为欧洲有数的大都市。

巴塞罗那市区连同卫星城镇组成西班牙最大、最先进、最具有国际性的工业中心。产值占全国1/5以上。工业原以机械、纺织、印刷、食品等著称,尤以造船和纺织工业历史最久远。造船工业兴起于14-15世纪,对促进航海事业和海外殖民起过重要作用。纺织工业是传统工业,产值占全国1/3,在欧洲以至世界都享有盛誉。近几十年来,汽车、化工、精密仪器、塑料等工业迅速发展,方兴未艾。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里还开辟了规模较大的科技园区。第三产业也很发达,其中博览会业居全国第一,每年平均举办40多个国际性博览会,展示新成果、新产品,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在港区建有世贸中心,在市区西部建有会议中心,2002年的欧盟国家首脑会议,就是在这个会议中心举行的。

巴塞罗那还是西班牙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这里的海港是全国最大的商业港口之一。港区由防坡堤围成,入口水深16米。港内水域面积300公顷,约有10个实堤码头、商业码头岸线长12.1公里,具有各种货物泊位70个,其中有集装箱船泊位两个、滚装船泊位12个、石油泊位6个,允许最大进港油轮6万吨级。粮谷码头有3个圆筒仓,储藏能力达14.5万吨,水果码头拥有1.5万吨的冷冻仓。港口设备完善,年吞吐量为2800万吨左右。出口工业品、葡萄酒、橄榄油和软木等,进口石油、煤炭、谷物和棉花。

巴塞罗那国际机场(Aeropuert de Barcelona El Prat)位于市西南12公里的普拉特。机场大楼装饰着米罗的大型壁画,显示出该市艺术之都的地位。机场每年上下乘客约2000万人。从这里到马德里特别方便,有称为空中桥梁(Puente aéreo)的客机,每隔30分钟到1小时开一班,不必订座,随买票、随上机,只需一个小时就可到达。从普拉特机场到市内有铁路相通,每半小时一班,仅20分钟就到了市中心。

早在1848年,巴塞罗那就建成了通往东郊马塔罗的铁路,这是西班牙最先投入运行的线路。今天市内有两个长途火车站,最重要的是桑慈车站(Estació Sants),有国际列车通往巴黎、日内瓦、米兰等地。到马德里每天发7班火车。车站非常现代化,除了旅游问讯处、银行、投币行李柜、餐厅等以外,旅行社、超级市场、娱乐中心等各种设施也一应俱全。铁路经过市中心的路段已全部改建在地下。

桑慈火车站门前就有长途汽车通往安道尔等地。市北还有更大的长途汽车站。除了到马德里、塞维利亚等西班牙各地的远距离巴士以外,还有通往巴黎、伦敦、布鲁塞尔等欧洲主要城市的国际巴士从这里出发。

全市共建成5条地铁线,总长104公里,设站150多个,辅以地方铁路(FGC)和国铁近郊线,构成巴塞罗那大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网。

巴塞罗那西、北两面环山,东南临海,市区建在山海之间的平原上,成扇形分布。中心是旧城区,带有不同时代的古老建筑到处可见。新城区环绕着老城区,扩建于19世纪,是城市规划的典范。街道形成方格与放射线结合的网络。它有宽广的大道,两边树木成行,楼房林立,还有大广场,一派现代都市风光。现在,新老市区已经浑然成为一体,使整个巴塞罗那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庞大的古代历史博物馆。

独特的历史传统,具有欧洲水平的发达经济和文化,青山碧海的美丽风光,古今兼容的城市风貌,使巴塞罗那获得了“欧洲之花”的美誉。而在大文学家塞万提斯的眼里,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漫步老城区

现在,我们选择哥伦布纪念碑(Monumenta Colom)作为游览的起点。

哥伦布纪念碑坐落在和平门广场上,临地中海,是1888年为举办万国博览会而建的,塔高60米,呈圆柱形,用赫红色大理石砌成,上书“光荣属于哥伦布”。并有五尊女神凌空绕柱,八只黑狮垫为底座。顶端竖着哥伦布全身立像,他两眸凝神远望,挥手指向前方,显示其探险的英姿和雄心。离此约百米的港口,停泊着一艘黑色三桅木帆船,长25米,最宽处8米,这就是哥伦布第一次出航探险所乘“圣玛利亚号”的复制品。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返回西班牙,曾奉诏前来巴塞罗那,朝见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双王,汇报探险经历和见闻。广场西侧建有航海博物馆,用各种文物和资料,介绍哥伦布的远航。这里还展示各种船舶的模型,海图,以及西班牙海权极盛时代的各种展品,是喜爱海洋的人,必去参观之所。

从哥伦布纪念碑向北,便是老市区的中轴线兰布拉大街(La Rambla)。这条大街长1.5公里,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街心是一条延伸于绿荫之中、宽20米的步行街,其间布满了鲜花亭、书报亭、露天咖啡座。这里总是人流如潮,无论本地人还是外来客,都喜欢悠然地漫步其间,领略这座地中海名城的风情。最令游人感兴趣的,恐怕要数聚集在这条街上的街头艺人。最常见的是将自己涂脂抹粉,装扮成各色人物;或白脸白衣红鼻头的小丑,或黑面黑袍的夜行侠客,还有装动物的,扮机器人的,不一而足。他们花里胡哨的“演出服”和古里古怪的动作,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有的干脆扮成“活人雕塑”以各种身姿“矗立”街头,且不说四肢,便是眼球也不转动一下。只等游人往钱盒里放钱时,才会夸张地摇动几下身子,换个姿势又凝眸屏息不动了。

看着笑着,不一会走到大街北头,便是加泰罗尼亚广场(PL.Catalunya)。新老市区以此为界。这个广场也是全市的交通中心,购物和娱乐中心。周边楼厦林立。东侧的“英国商店”(EL Corte Inglés)是全市最大的百货公司,有10层铺面。据说这家商店是几十年前一个在西班牙谋生的英国裁缝办起来的,现已在全西班牙发展到几十家,总员工达5万多人,营业额雄踞全国各商业之首。

兰布拉大街以东这一片,约1公里见方,是老城区的核心,又叫哥特区(Barri Gòtic)。这里是13至15世纪哥特式建筑的荟萃之地,因此而得名。先来到圣豪梅广场,这是全市乃至整个地区的政治中心,自治区政府大厦(Palau de la Generalitat)和市政厅(Casa de la Ciutat)分立在广场两旁,都是五六百年的老楼,内有哥特式庭院,栩栩如生的雕塑,富丽堂皇的会议厅,令人想起巴塞罗那中世纪的鼎盛时代。傍晚时分,许多散步的市民聚集在广场中央,在吉他的伴奏下轻歌曼舞,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生活气息。

过了广场不远,就看到了古老的哥特式大教堂(Catedral)。那线条明快的尖卷拱和造型挺秀的小尖塔造成一种向上升华的气氛。殿堂内尽管很幽暗,但厅堂高大,有大量中世纪的雕塑,绘画。窗户上饰有许多彩色玻璃,拼成各种图案、花卉、人物,虽历经数百年,色彩仍鲜艳。主、配殿有不少祭台,插满了善男信女们献上的红烛。那摇曳的烛光,映着那一经登堂入室,就自然变得神态安祥的参观者的面孔,整个环境难免使人产生天国神秘的幻觉。地下墓室里,安放着巴塞罗那守护神圣女欧拉利娅的白色大理石棺。廊院泉池养着一群白鹅,据说是用来供奉圣女的。它们时而嬉水,时而高歌,使廊院平添几分生机。大教堂门前的广场上,每逢周末,挤满市民和游客,在这里跳起加泰罗尼亚民族舞蹈萨尔达纳舞(La sardana)。这是一种大家携手共跳的圆圈舞。那种热闹的场面,令人感受到加泰罗尼亚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情。

从大教堂东侧的狭窄小道前行,向左拐个弯就到了国王广场(PL.del Rei),四周昔日是巴塞罗那伯爵的府第,后来成为阿拉贡国王的宫邸,现仍存部分建筑,其中包括长30米,宽17米的蒂内尔大厅(Sala del Tinell)。相传哥伦布曾在这个广场上接受民众的欢呼。他给远航资助者——天主教双王带回了富有异国情调的进贡物,其中有红色的番茄、金黄的玉米棒、黄灿灿的烟叶以及五彩缤纷的热带鹦鹉,还有许多装满黄金的箱子,所有的这一切在欧洲人眼中都有天堂之物的色彩。隆重的晋见仪式就是在蒂内尔大厅进行的。

哥特区以东有个占地30多公顷的城堡公园(Parc de la Ciutadella)。这里原有一个城堡,是菲利佩五世1714年建造的,但一直未派上用场,终于在19世纪拆除,改作万国博览会的会场。如今这里除喷泉、小湖、绿地外,还设有动物园、动物学博物馆、地质学博物馆和现代艺术馆。

拜访高迪的作品

城堡公园以东,加泰罗尼亚广场以北的广大市区都是新城区。新城区景点比较分散,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神圣家族教堂(La Sagrada Familla)她的倩影印在明信片上,导游书上,作为巴塞罗那的标志,甚至整个西班牙的象征。

神圣家族教堂其实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工程,也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它始建于1882年,至今已整整过了一个多世纪,竣工仍遥遥无期。但仅就完工的部分来看,已足以名列不朽的建筑,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

这座教堂矗立在市区东北部。它既保留了西班牙古老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表达语汇,极具象征意味,并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工艺,规模宏大,造型独特,是著名建筑大师高迪的杰作。

教堂东西两面为圣诞门和受难门,刻满了密集而精美的雕塑,描绘耶稣降生和受难,用来象征耶稣的一生。教堂设计有12座百米高塔,代表耶稣的12个门徒。目前已完成东西两面各4座,远望十分壮观,象是8个直插云霄的巨大玉米棒,又象是8支等待向天空发射的火箭。高迪在设计这座教堂时,使用了螺旋形的墩子,双曲面的拱顶和侧墙,以及双曲抛物面的屋顶,使它们相互平衡,构成一个象征性的复杂结构组合,甚至使今天在世界各地造出奇形怪状的混凝土薄壳结构的建筑师们也大为吃惊。从完成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十字耳堂上布满方形、长形、椭圆形似窗非窗的洞的尖塔,哥特式的影子显而易见,但是细观教堂内外,摩尔式,甚至原始非洲式和其他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相互并存。因此,神圣家族教堂实际上是一个多风格综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组合体。

我们站在冲天林立的高塔美妙曲线下面的“圣诞门”前面,看着描绘基督诞生景象的精美雕刻时,简直无法相信这些都是用石头做成的。看到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我们感到血流的加速,心脏的律动,即使时至今日仍让人感到无法平息心中的震撼。

高迪1852年出生于距此90公里的雷乌斯(Reus,人口8万)一个金属工匠家庭,1878年在巴塞罗那学完建筑学毕业。当时巴塞罗那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始了一场旨在创建加泰罗尼亚独特文化风格的运动,形成现代主义(西语modernismo)流派,高迪成为其代表性建筑师,被称为“建筑业的诗人”。到了晚年,他专注于神圣家族教堂的建造,过着简朴的生活,住在工地上。1926年,当他被一辆电车撞倒不幸殒命时,由于身上衣服太破烂不堪,被人误以为是乞丐。高迪实际上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自己倾心的建筑中去了。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尚未完工的教堂地下室。

与这座工期漫长的教堂相反,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经高迪之手在很短时间内相继完成。因而在巴塞罗那,高迪及其弟子的杰作俯拾可见。其特点是波浪状、色彩缤纷、富于雕塑的外形,避免直线和硬梆梆的角度破坏自然形态美。高迪还擅长用彩色陶片、瓷片、玻璃或马赛克组成图案装饰在建筑上,成为其风格的一大特征。

就说建于兰布拉大街西侧不远的古埃尔宫(Palau Güell)吧。这是受巴塞罗那大企业家,艺术赞助者古埃尔之托建造的,施工四年,于1890年落成。高迪在此展现了许多崭新的手法:抛物线形的拱门,曲拱的廊道,彩陶制的镶嵌和精致的铁栅等。这些都体现着高迪大胆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市北的古埃尔公园(Parc Güell)也是高迪设计的,1900年动工,12年后全部完成。尖塔旁的广场显示出高迪特有的风格,不规则的长条椅环绕全场,椅背则连成他最喜爱的图形,色彩鲜艳的瓦片镶嵌出一条翻滚的巨龙。这排顶着绿叶的岩柱,是引用上面棕榈树的造型。万物的美妙形态,使高迪脱离了教条式的窠臼,一根根模仿树木的廊柱,把砖块与石头,化成最活泼的人行道。

新城区感恩大道(Pg.de Grácia)路东的米拉公寓(Casa Milá),是用切割出来的石块原样砌成,所以又叫采石场(Pedrera)。这座楼房摒弃了直线设计,采用沙堡式的波浪曲线,表现出动感美。它于1910年建成,是凝聚着高迪心血和智慧的最后一座世俗性建筑,充满着标新立异的幻想。此后直至出事身亡,高迪一直致力于建造神圣家族教堂。

高迪这三座已完成的杰作,体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才能,成为建筑业中的世界名作。联合国于1984年将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一位建筑师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1997年,巴塞罗那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多梅内克(1850-1923)的作品加泰罗尼亚音乐宫(Palau de la Musica catalana)和圣保罗医院(Hospital de la Sant Pau)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巴塞罗那作为现代主义的设计之都更加为世人所瞩目。

现代美术群英谱

巴塞罗那不仅在现代建筑方面大放异彩,而且也是孕育美术大师的摇篮。20世纪西班牙享有世界声誉的美术巨匠,几乎都与巴塞罗那有密切的关系。

先说毕加索,他1881年出生于马拉加,14岁时他的父亲作为美术教师在巴塞罗那美院谋得一份工作,于是全家搬到这里。从此之后,毕加索多愁善感的青年时代就与巴塞罗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院深造。当时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很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馆(4 Gats,在Montsió 3号,今仍营业)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沙龙中年龄最小的常客,受到最新艺术思潮的熏陶。1904年,这位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前往巴黎,在艺术上打开另一片天地,最终成为世界艺术巨匠。

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极丰,是世界上最多产的画家,已载入《基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到1973年逝世为止,在长达78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共创作了13500幅油画或设计,100000幅版画,34000张书籍插图,300件雕塑和陶瓷艺术品。他一生创造的价值约7.5亿美元。毕加索不仅作品多,而且情感强烈,不断创新。他的画吸收了印象派、野兽派的创作手法,又从非洲黑人雕刻中得到启发,画面不注意“形似”,而是着重表现画家的情绪、感情,引起世界画坛的轰动,尤其以奇特的立体主义手法震惊了全世界,成为20世纪最富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世界绘画大师。

当毕加索还在世的时候,巴塞罗那就创办了毕加索博物馆(Museu Picasso)。它设在哥特区的蒙特卡达街(Montcada),是利用一座贵族公馆改建的。这里有一个不大的天井,两层楼十几个相互贯通的展室内陈列着这位著名画家从十几岁的幼童到耄耋之年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画作。主要作品包括毕加索15岁所创作的《第一次洗礼》(西语La Primera Comunión)以及翌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的《科学与慈爱》(西语Cienciay Caridad)等。馆中对这位大师早期才艺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介绍。从毕加索最早临摹戈雅、贝拉斯科斯、格列柯诸大师的多幅画作中,可以看出他从这些艺术宗师作品中,吸收了多么丰富的营养。

饮誉世界的艺术大师米罗(1893-1983)则出生在巴塞罗那。他比毕加索小12岁,父亲是一位金匠兼钟表师。米罗自幼酷爱绘画,父亲则希望他长大后从商。米罗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追求绘画艺术,并最终说服了父亲让他到市加利美术学校就读,潜心学习传统绘画,融汇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野兽派等现代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1919年米罗到了巴黎,结识了名声显赫的毕加索。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米罗成为享誉世界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和美国哈佛大学都留下了他的壁画作品。米罗晚年定居在地中海马略卡岛上的帕尔马城,1983年逝世,享年90岁。

米罗美术馆(Fundació Joan Miró即米罗基金会)位于巴塞罗那市西蒙特惠奇高地。1976年,这里以画家自己捐赠的近300件油画和雕刻作品为基础对外开放。现在馆藏艺术品约5000件。走进馆内,首先就被强烈的色度所吸引,米罗喜用红、白、黄、蓝、黑这几种色度极高的颜色绘画,而构图又以流畅的线条与色块为特色。仔细看米罗的绘画,不得不佩服他的童稚;大部分后期的画作都会出现鸟儿和星星。据说,幼年的他,体弱多病,遂在乡间休养。夜晚的星星,为他眨眼发亮;白昼的鸟儿,为他引吭吟唱。所以星星与鸟儿成为他画中常出现的元素。米罗的超现实主义带有独特的印记。从这些表面看来似乎单调幼稚的形象中,沁透出童心的欢乐,荡溢着春天清新的气息,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被称为“狂人天才”的美术家达利也是加泰罗尼亚人,出生在距巴塞罗那100多公里的小城菲格拉斯,那里设有他的美术专馆。但在巴塞罗那的现代美术馆(Museu d´Art Modern,在城堡公园)你也可看到达利和其他大师们的一些画作。

另外新城区感恩大道上建有塔皮耶斯美术馆(Fundació Antoni Tápies),展出西班牙第四位现代美术巨匠塔皮耶斯的绘画。他1923年出生于巴塞罗那。

在蒙特惠奇高地正面,那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是加泰罗尼亚美术馆(Museu d´Art de Catalunya)。这里收藏着本地区大量的中世纪美术作品,特别是罗曼式壁画、祭坛画,还有木雕、石刻、金工等。看到如此丰富、全面的中世纪美术杰作,你就知道,巴塞罗那的美术传统是多么悠久,底子多么雄厚。此地能孕育出如此众多的现代艺术大师,看来决不是偶然的。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