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
但当你站在西斯廷下仰观整片穹顶才会发现,《创造亚当》不过是个引子,9幅壁画展开了辉煌宏大的《创世纪》,这本无字之书的壮美,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都只能发出一声惊人的喟叹。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神圣壁画
如一本无字之书
米开朗基罗像



米开朗基罗忍受着父亲暴戾的拳脚,将不甘与倔强都藏进眼底
顶着父亲失望的眼神,少年执拗地走向画室学习。但他很快发现,比起绘画,雕塑更是他的灵感所在。用石块创造生命,这是多么神圣又有挑战性的事!他放下画笔,拿起刻刀,而这一握,就是几十载寒暑。年仅15岁,米开朗基罗就完成了他的第一件传世雕塑作品:《阶梯旁的圣母》。
阶梯旁的圣母/米开朗基罗/从圣母和圣婴吹弹可破的肌肤之中,已清晰可见米开朗基罗天赋异禀、前途无量。



在此期间,米开朗基罗在古典恢弘的罗马城中游历

少女面容的圣母玛丽亚应当美得圣洁纯澈,她永驻的青春是神的奇迹,岁月永远定格在她诞下耶稣的时候。
她静默着,却丝毫不减这件作品本质的哀戚气氛,让所见之人无不动容。
从他无力的肌体能看出他的逝去,米开朗基罗把他的肌体打磨得得光泽细致,健美可见一斑。
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愤怒地在圣母的衣带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此时的他尚且年轻气盛,自然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的作品,只能出自我手!


若是仔细欣赏这件《圣殇》会发现,米开朗基罗将圣母描绘得高洁神圣,却在耶稣身上展现着男性躯体的自然之美。于米开朗基罗而言,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亚当,那男体不正是最接近上帝的美吗?
米开朗基罗穷尽一生在艺术中缔造男体



而被后世推崇为力与美的巅峰作品
《大卫》
就是这造诣集大成之体现。
大卫/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将时间定格在大卫与巨人歌利亚决战之前,将这位英雄刻画成沉思中的成年男性。他神色凝重,让人遐想他目光所及之处究竟是何方。
雕塑上肌肉群的活动将男体中动态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仿佛下一秒他就会将石头掷向巨人并取胜。《大卫》定义了何为完美的男体,他优美高贵的躯干凝结着物质与灵魂高度的统一。
——著名艺术时评家瓦萨里
而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


西斯廷穹顶全览/米开朗基罗
谁都知道,湿壁画是难度最高的绘画,连天才达·芬奇都曾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而米开朗基罗身为雕塑家,自认为绘画非他所长,也缺乏湿壁画创作经验,难担此重任,因此他屡次任性地向教皇举荐自己厌恶的拉斐尔,扬言自己宁刻石雕万尊,也不愿动西斯廷一笔。
湿壁画家需先以灰泥涂墙,然后以极高的效率趁灰泥未干之时在其上作画,而且成功依赖天公作美
米开朗基罗谢绝教皇探视他的工作,在教皇前来问起进程的时候没好气地答道:“壁画在我能画好的时候就画好了。”气得尤里乌斯二世教皇摔门而出。
我总仰着脖子,似乎得了大脖子病,
就像那些隆巴底的猫,喝多了腐臭的河水,
下巴牵引着肚子,模样仿若鹰身女妖,
我胡子朝天,头颅弯曲向着肩,
颜料从画笔滴到我脸上,形成拜占庭的花马赛克,
可怜的绘画!我不是干这一行的!
但天才总有他的惊人之处,在重重困难之中,米开朗基罗还是一步步地掌握湿壁画技术。经过整整四年多的工作,米开朗终于完成了这组惊人的天顶壁画作品。
《旧约·创世纪》与十二位犹太先知,
从此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留下永恒的身影。
德尔斐先知/米开朗基罗/德尔斐先知是西斯廷穹顶上最出名先知之一,先知的存在与整个庞大叙事场景相应,意味着宗教的救赎将到来。
亚当正在沉睡,上帝取其肋骨创造了夏娃。
他缓缓苏醒,渴望地凝视着造物者,而在神的背后,夏娃也正在酝酿之中。也有一说这位女性是圣母玛利亚,上帝在创造亚当之时,就已知人类的毁灭将由圣母子救赎。
米开朗基罗落下了最后一笔,他或许不知道百年后有多少人站在穹顶之下长久凝视这惊人的天顶画,感慨于它的戏剧性、神圣性。但此刻他知道,他又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迹。
——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
——著名诗人歌德


米开朗基罗为了这一桩桩悲剧痛苦不已,不禁忆起昔年听的布道中梦魇般的末日情景。这一切,与文艺复兴中发展到了极致的人性真善美背道而驰。老人渐渐觉得那根本不足以表现自己内心之苦与对于神性的理解,继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
适逢教皇保罗三世让米开朗基罗根据《新约·马太福音》创作宣扬末日报应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想着那历历在目的一切,拿起了画笔。
耶稣位于画面中心,他抬起手示意审判开始。所有的灵魂都会根据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得到公正的判决
赤裸的群像肢体动作扭曲而蕴含极大的能量,所有罪恶与掩饰在洞察一切的神面前无处遁形,他们强烈的情绪直击人心。
罪孽深重的灵魂被恶鬼拉入地狱,为了将在永罚中自食恶果而绝望
梵蒂冈教宗年年在西斯廷礼拜堂举办弥撒,历届教皇必须受到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听了神学家的恶评之后,以他为原型画成了巨蛇缠身的地狱魔鬼迈洛斯
这其貌不扬的使徒巴塞洛谬的人皮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象征着脱离肉体的束缚重生
直到后来,站在西斯廷教堂的人们重新审视这幅“扭曲”的作品,才终于理解了米开朗基罗的伟大构思。后世艺术史学家公认,《最终审判》转变了欧洲艺术的路线,是矫饰主义的来源,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基础。其中智慧,源源不断地给予着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
▼
到现在我才明白,我的艺术,
生硬、愚昧、远离了它真正的源头。
我曾将艺术视为偶像、当做君王,
可艺术带给我的,
是无法补救的悔恨。
我面临两种死亡,前景又在何方?
第一种我确信,第二种我恐惧。
绘画与雕塑再不能抚慰我不安的灵魂,
它转向了神性的爱,
爱在十字架上淌血,再次将我们紧紧拥抱。
— 米开朗基罗
作者 | 霁泠
《米开朗基罗》【意】卡罗·佩德雷蒂等著,潘源文译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加】罗斯·金著,黄中宪译
《巨三人传》【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巨匠》何政广主编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