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巴塞罗那指南

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巴塞罗那属伯爵领地之城,是古代加泰罗尼亚公国首都和巴塞罗那同名省会,保存了许多重要遗迹,以及一些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历史建筑,例如神圣家族教堂等。该城多种文明相互交织,又紧靠地中海,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港口。大文豪塞万提斯曾这样形容道:“礼仪之城邦,外侨之居所,穷人之医院,勇士之故土,善恶自有报应之地,秀美景色,独具一格……”。1992年奥运会和2004年研讨会,边缘城区得到开发,巴塞罗那已经成为游客必到之地。巴塞罗那人热情好客,地中海气候宜爽,沙滩浪漫迷人,海城氛围浓厚,商船游艇各得其所。它不仅成为众多穿越地中海大型商船的首选停泊港,而且游艇、帆船停泊量位居世界第二。因此,大家花几天时间游览巴塞罗那这个地中海海滨城市,西班牙最具欧洲风情的大都市,那是理所当然的。

 

巴塞罗那的市徽

巴塞罗那的市徽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两块由4根加泰罗尼亚区旗旗杆组成(左上方和右下方),另两块由不等同的交叉手臂组成(右上方和左下方),即巴城和大教堂的原始象征。城徽的上方是以一只蝙蝠做顶饰的王冠。

 

从前的巴西诺小镇,

现代的巴塞罗那城

巴塞罗那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史学家们认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古巴西诺镇(Barcino)或巴西诺纳最早的居民点。然而,最初的人类考古遗迹是公元一世纪的产物,即古罗马殖民地奥古斯塔·巴西诺时代。

凭借濒临大海的优越位置,巴塞罗那不久即成为重要港口,其港口霸主的地位在几百年之内经久不衰。西哥特国王阿塔乌尔夫(Ataúlfo)在此建造了王宫,并于公元五世纪初定都于此。712年巴塞罗那被阿拉伯人占领。到了公元801年,卢多维克·皮奥(Ludovico  Pío,为查理大帝之子)指挥远征军征服巴塞罗那,并定为伯爵领地首府。在九、十世纪期间,巴塞罗那成为撒拉逊人多次攻打的目标,其中985年的一场战争更以其残酷而著名:凶悍的阿拉伯头领阿勒曼索尔(Almanzor)指挥攻城战,几乎将巴塞罗那城夷为平地,一系列宏伟的建筑如罗马大教堂等,在这场战争后荡然无存。

十二至十四世纪,商业变革席卷地中海沿岸几乎所有城市,在巴塞罗那亦如火如荼地展开。当时巴城海湾是西部欧洲最重要的商业贸易枢纽之一,与热那亚在地中海一决雌雄。十三世纪时设有“百人理事会”作为管理机构,主宰着巴城的命运,直到1714年,费利佩五世颁布的巴城特权才被取消。

15世纪,巴城瘟疫肆虐,百姓贫病交加。直到16世纪,经济才得以复苏,虽增长的势头时有停滞,仍延续到十八世纪。究其原因,皆有赖于航海业的发展。王位继承战期间,巴城与奥地利王室缔结盟约。但王位最终落入波旁王室后,巴城的自由和特权逐步消损。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工业成为巴城经济的支柱。西班牙因为其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其他地区的经济一落千丈,但是由于大部分资本从拉美安第斯地区遣返回流,巴城大受其惠。但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经济陷入困境,巴城成为革命者的中心。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巴塞罗那成为新建立的自治区政府所在地。随后,自治区政府大楼又见证了1934年10月6日的革命。1936-1939年内战期间,巴城宣布效忠共和国,因此遭受了哗变部队及其盟军的轮番轰炸。1977年,民主政制恢复,巴城重新成为自治区政府首府。

 

艺术财富

巴塞罗那市的艺术遗产函盖面广,既有巴西诺(Barcino)的古罗马遗迹(以古城墙和在市历史博物馆陈列的考古发现为代表),又有二十一世纪最前卫的建筑。

在中世纪部分,保存了大量的宗教和民用建筑物。圣保罗·德尔·坎普(Sant Pau del Camp)教堂则属于城市中少量的罗马风格建筑,建于公元五世纪,它作为最好的代表作,地处巴塞罗那闹市区;圣·安娜(Santa Anna)教堂和马库斯(Marcús)小礼拜堂亦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然而更多的是属于哥特式风格,在航海业和商业发达时期,甚至把大教堂周围的街道和广场直接命名为哥特街区。这些建筑都是艺术史上的瑰宝,如:圣母玛丽亚·德勒·马尔(Santa María del Mar)教堂和圣母玛丽亚·德勒·皮(Santa María del Pi),以及蒙特卡达(Montcada)街上的一些华丽宫殿。但巴塞罗那的哥特式建筑并不全都集中在这一区分。在城区高处,坐落着圣母玛丽亚·德·佩得拉尔贝斯(Santa María de Pedralbes)王家修道院。这座玲珑的哥德式建筑很值得游子驱车前往,驻足观看。特别是1993年起,这座中世纪建筑成了帝圣(Thyssen)男爵保存和收藏艺术精品的地方。这些精品当中包括了弗拉·安杰里科(Fra Angelico),鲁本斯(Rubens),或迦纳勒托(Canaletto)的作品。

但是,巴市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当属现代主义艺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现代主义艺术使这座城市变成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的沸腾熔炉,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尼.高迪。1854年巴塞罗那老城区(Ciutat Vella)北边,即推倒城墙后扩建所形成一块新区—埃桑普莱区(Eixample),著名建筑设计师高迪将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天衣无缝,其作品比比皆是。市政府任命塞尔达工程师(Ildefons Cerdà)负责筹划设计这一块空间,而这个小区规划为现在巴塞罗那市整体规划的第一部分。由于后来城市地皮竞相涨价,构思中原有的绿化面积大量缩减,高层建筑同时增加,塞尔达工程师(Ildefons Cerdà)的规划有部分没能付诸实施。尽管如此,城区依然美丽趣致,宽阔笔直的街道把街区分隔成正八边形。古往今来,这里从来就是上层社会和贵族的住宅区,在他们为征购一席之地不惜斥以千金的同时,亦为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典范作品提供了资金来源。

从那个时候起,巴塞罗那城不断地定期更新和改造城市布局,同时大量吸取建筑潮流中前卫艺术的营养。1992年举办奥运会,为巴塞罗那提供了一个良机来翻新其海上门面(朝向大海的那部分原先是工业厂房区,有碍观瞻),世界顶级建筑师们如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矶崎新(Arata Isozaki)或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各显神通,施展才能,设计作品。此后的几年,巴城没有中断其改造的历程,逐区翻新。目前,兰布拉(la Rambla)步行街区西面的拉瓦尔区(Raval)全面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巴城一直不断地向游客展现新的奇观。最近,由让·诺维尔(Jean Nouvel) 设计的阿格巴尔塔(Torre Agbar),椭圆形结构,玻璃和铝质顶盖,外观五彩缤纷,不久将成为巴塞罗那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

老城区

老城区是巴塞罗那最初的城市中心,直到1 9世纪中叶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城墙。狭窄幽深的街道,那些古老的商店,书店,古董店,巧克力店,瓷器店,画廊等,处处都渗透着中世纪城市的风格,保留着罗马人统治时期遗留下的痕迹,中世纪的建筑和城区中一些主要的古迹。

巴塞罗那大教堂

大教堂里的白鹅

参观巴塞罗那大教堂的游客如走到回廊,邂逅一群闲庭信步的白鹅,定会感到很惊奇。这些白鹅象征着城市的守护神-死后被葬在大教堂的地下墓室里的圣女欧拉莉娅,鹅的数量为13只,代表着圣女尤拉莉娅在殉难前度过的13个春秋,白色则代表着圣女的纯洁贞操。

大教堂立面的哥特式线条,常常给游人一种错觉,实际上教堂是十九世纪建成的。教堂其他部分在海枚二世(Jaime II,1298)统治时期已经开始兴建。他下令在原来罗马式建筑的废墟上重新建造大教堂。然而,在更早的时候,即阿勒曼索尔(Almanzor,976-1002)统治时期,大教堂就已经存在,只是985年撒拉逊人(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阿拉伯人或穆斯林)入侵时被毁而已。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

在教堂的立面,主门由救世主耶稣的雕像分成了两部分。门的正面顶上是一个透雕的栏杆,栏杆底下,是以人像为装饰的组雕。耶稣和他门徒的雕像,都是出自雕塑大师阿迦皮多·瓦尔米加纳(Agapito Vallmitjana)之手。另外还有76个天使,尊者,先知的雕像。另外一个门,也就是圣优门(Sant Iu)是尖形穹窿风格,在门上耸立着钟楼,有一个呈递减形状的门洞,在纤细的华盖下庇护着圣人的雕像。两侧门柱上的石碑铭刻着建造大教堂的起始年代,即1298年5月,时值阿拉贡王国的国王胡安二世(Juan II)在位统治。石碑上还有一些浮雕,据一些作者说,浮雕表现了中世纪的一个神话:骑士威拉尔戴尔(Vilardell)大战一条巨蛇,这条蟒蛇使圣·塞罗尼(Sant Celoni)居民胆战心惊,不寒而栗。也有人说,是伯莱尔伯爵在瓦叶(Vallès)镇上大战一条撒拉逊人放出来的龙之神话。据猜测这两个浮雕来自十一世纪大教堂的原址而被保留下来的。慈悲门连同其半圆形拱顶的名字,来源于一个表现跪在十字架下的圣母的浮雕。进入慈悲门,来到幽静的回廊,与圣女欧拉莉娅大门连通,这个门廊也是纯粹的尖头式。最后,还应提到的是通向罗马风格的礼拜堂的圣露西亚大门(13世纪建成)。两个高矗的钟楼于十四世纪建成,要走上210级螺旋状的楼梯,才能到达钟楼内。最初的大钟,被命名为“荣耀之钟”(Honorata),在1714年王位争夺战中,遭炮弹重创而损坏。后来,到了1717年,由于“每次暴动,铜钟都历经敲击,无一幸免,国王陛下考虑到这个和其他一些原因”,颁布法令,重铸大钟。

教堂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10根大柱子环绕的大祭坛。祭坛后面是大理石的讲经台,以及哥特式的装饰屏风。祭坛的下面安放着圣女欧拉莉娅(Santa Eulàlia,十四世纪)的棺木。圣女欧拉莉娅是最初的巴塞罗那守护神。萨拉逊人征服西班牙后,埋葬这位殉教的圣女之地渐被遗忘。但是,迪亚格(Diago)在他《巴塞罗那历代伯爵史》中提到,在878年,法国纳尔榜(Narbona)大主教曾来到巴塞罗那,希望能找到这位圣人的一块遗骨,然后在纳尔榜建一座以这位圣人命名的教堂。巴塞罗那的大主教,通过查阅那些寺庙和修道院中被遗忘的古老资料,终于发现了卷宗中提到的埋葬着圣女欧拉莉娅的地方,就在老城区外海边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经过一番波折后,终于在隆重的仪式下把这位圣人的遗骨安葬在巴塞罗那大教堂。这段历史被记载于一块白色大理石上。有据为证,至1058年聖女欧拉莉娅的遗骨依然保存在巴塞罗那大教堂中。1298年,教堂改革,圣女的遗骨被迁移到圣器室中保存,直到1337至1339年之间,遗骨重新移回现在的棺木中,为此还特别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参加仪式的人中有阿拉贡国王和王后、马洛卡国王、红衣大主教、塔拉戈纳(Tarragona)大主教和其他一些当时的显赫人物。

大教堂有26个礼拜堂,不同时期和不同做工的组雕数不胜数,装饰着这些礼拜堂。其中值得一提的有,圣·奥勒格尔(Sant Oleguer,他的遗体保存在棺墓中至今没有腐烂)的礼拜堂,原来的教堂主厅,圣体室。很多的礼拜堂都和教堂后部半圆形屋顶一样,采用彩绘玻璃窗(最古老的就是洗礼堂),这些都是玻璃工匠希尔·冯塔聂特大师(Gil Fontanet,十五世纪)的杰作。

回廊由四个长廊组成的,形成了中间别致的正方形小花园,回廊上有很多礼拜堂,和里面的装饰相比,这里的更为简约。由一个罗马风格的大门(可能是建造第二个大教堂时的作品)与教堂相连。门楣上有装饰有圣母像。圣女露西亚礼拜堂的门,直接通向街道,正对着阿尔蒂亚迦(l’Ardiaca)之家,并通过一个门与回廊相连,打开门同时也就通到了祭坛旁边。拱顶上有一组雕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盲人的保护神“圣女露西亚”像,以及礼拜堂内的两个棺木,一个是西斯特教派的大主教贝纳多·德·古尔伯(Bernardo de Gurb),他是十三世纪礼拜堂的施恩人。另一个是十四世纪的弗兰西斯科 圣科罗马(Francisco Santa Coloma)牧师。教堂的主外墙立面,正对着教区,走下教堂的台阶,就到来了新广场(plaza Nova),在那里可以看到中世纪罗马式的古城墙。教区的右侧是十五、十六世纪建成的皮亚·阿尔莫伊纳(la Pia Almoina)大楼,也是主教区博物馆的所在地,博物馆中有许多是来自主教区的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以及巴罗克艺术风格的作品。

 

王宫正殿

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为了与另一个略小的宫殿区分,王宫正殿最著名的就是迪奈尔大厅(salón del Tinell),这里是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大厅还有另一个名字卜尔卜尔(Borboll)或咕噜咕噜(Gorgoll),源于这里的一张书桌的名字。这张书桌是为每天来这里处理事务的书记员们准备的,他们谈话时窃窃私语,只发出轻微的卜尔卜尔或咕噜咕噜的象声词。后来,这里割让给了圣·克拉拉本笃会,成为了这个教派修女的教堂,以此作为菲利普五世拆毁修道院、建筑城垣的补偿。直到王位继承战以后修女们一直负责修道院的监护。

这个大厅的面积之大,令人瞠目结舌(34米长17米宽),建于十四世纪,在佩得罗(外号礼数周全)的倡导下,采用了吉叶尔默·卡伯奈尔(Guillermo Carbonell)的模式。建筑中以半圆形大跨度的拱梁最为突出(这些拱梁把大殿切分成几部,目的是减轻侧墙和屋顶的压力),这些半圆形拱梁在末端与支撑的拱顶相连,在中间与木制的穹顶纵梁相切。

1461年9月23日,阿拉贡的卡洛斯即维亚纳(Viana)亲王在这座宫殿内一命呜呼。1492年12月7日费尔南多国王当朝听政的时候也在这里遇刺。但是在这里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却要算哥伦布从美洲成功返回西班牙后,得到国王在王宫正殿迪奈尔大厅(salón del Tinell)接见的仪式了。

圣阿迦达礼拜堂(capilla de Santa 羐ata)或者叫做王家礼拜堂(capilla Real)是宫殿的另外一部分,也是城中哥特式建筑最好的写照之一。过去的时候通过在唱诗台(也作为国王的讲台)旁边的一扇侧门与王宫正殿相通。穹顶采用镶板式天花板,上面或装饰有维夫莱多(Wifredo)式的房梁或者加泰罗尼亚徽章。现在的组雕(十五世纪,Jaume Huguet之作品)取代了以前的以圣母玛丽亚为主题的组雕,以此可以推断出礼拜堂曾经有过的这样的名字:“国王的圣母玛丽亚”(Santa María de los Reyes)。

 

自治区政府大楼

坐落在巴塞罗那市政厅对面的,是圣佼美(Sant  Jaume)广场,是构成顶级建筑群的有机部分。加泰罗尼亚政府大楼的前身(也叫大区议会厅Diputación General)与大教堂遥相呼应。大教堂亦即王宫正殿以前所在的位置,现改为阿拉贡王国的档案馆。在十五世纪,这里承担着财政税收和司法监督的职能。1701年在这里指挥了反对胡安二世的起义,1412年“王位继承战”中又在此策划了反对菲利普五世的斗争,战争结束后颁布了1716年的“新法”(Decreto de Nueva Planta),废除了阿拉贡王国内的自治权。伴随着1931年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新的自治政府组建,并在1932年制定了自治章程。1939内战结束后,由于弗朗哥政府的独裁统治,自治章程遭到被废除。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组建,流亡在外的自治区政府前主席约塞普·塔拉德拉斯(Josep Tarradellas)重返家园,恢复原职。

1590年开始建造圣佼美广场的立面,由建筑大师彼得罗·布莱Pedro Blay承担设计。整个立面主要采用大理石或其他石材,气势磅礴,线条简洁而不失优雅,突出地体现了陶立克式的装饰风格。从立面到通往入口处的楼梯,无处不体现了彼得罗·布莱(Pedro Blay)的创新立意。入口的大门上装饰有  4根陶立克式的柱子,柱子顶上可看到数个四周有大理石扶手的观望台,其中一个壁龛上雕有圣豪尔赫(san Jorge)的骑马像,为雕刻家苏尼奥尔(Suñol)所作。

内部有一个前厅,被一系列柱子分为三个中殿。右边的主楼梯由大理石和其他石材建造而成。著名的圣约尔迪厅(Sant Jordi)就是位于主楼层中,官方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在这些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个:首先,1705年12月5日议会为卡洛斯三世举行的权利加冕仪式。卡洛斯三世来自奥地利王朝,是卡洛斯二世的侄儿,同时也是“王位继承战”中安久(Anjou, 或菲利普.安久)公爵的对手。再者,1726年4月13日,按照菲利普五世的命令,焚烧了已授予并签署的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特权证书。这座希腊罗马风格的厅堂,同样沿袭了彼得罗.布莱(Pedro Blay)开创的建筑新风格。哥特式的圣约尔迪厅(Sant Jordi)门上装饰有一个精致的低浮雕圣像,各个厅内,可以观赏到许多镶板式平顶,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

穿过前厅来到一个有外部楼梯的哥特式庭院。左边的另一道门与橘树院(也是哥特式风格)相通,同样也是这座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处。路面用白色和灰色的大理石铺成,同时在左右两边与地面齐平的高度,依然可以窥见两个走廊的线路走向,走廊的拱门呈尖顶穹窿式,架在廊柱上。迄今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块廊柱的柱头。

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大楼(Palau de la Generalitat)旁边有一个十四世纪的建筑物,两者由一座新哥特式的桥梁沟通而融为一体。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自治政府主席官邸,虽然在以后的岁月里历经改造,但直至今天人们仍然称之为“受俸牧师之家”。弗兰西斯科.马夏(Francesc Macià)和路易思.孔帕尼斯(Lluís Companys)于1931至1939年间在此生活工作过,还有约塞普.塔拉德拉斯(Josep Tarradellas)在1977至1980期间也在此居住。由于采取了严范的安全措施,参观和浏览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大楼及“受俸牧师之家”这两个建筑可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大楼后面出来,便踏入当地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小区,一个由许多窄巷组成的迷宫。中世纪时,犹太人集中居住在这个区分。小区直通到德尔.皮广场(plaza del Pi),在皮广场上有一座宏伟的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圣玛利亚.德尔.皮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ía del Pi)。从这里引出一条叫佩特里乔奥尔(Petritxol)的市民街,街道的两侧布满了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建筑,如巧克力店,糕点甜品店和其他的许多传统商店。

 

市政厅

巴塞罗那市政厅坐落在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大楼对面,在圣佼美广场(la plaza de Sant Jaume)上。从前,这里曾建有一座神庙和一个宫殿。原有的圣约尔迪门是建筑师和装饰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只可惜1823年由于计算错误而倒塌,现在只留存了一些遗迹。

旧时的宫殿所遗留下来的立面正对着市井街(calle de la Ciutat),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入口处,石砌的门拱下可见优美的叶饰,门顶上面是一尊真人般大小的天使雕像,张开翅膀,栩栩如生,如同卫士般地坚守大门。

天使的头上,有一个精致的锥形尖顶,脚上写着“天使拉菲尔”。在叶饰和大门之间各种各样的装饰中,最著名的是海枚一世(Jaime I)的盔甲,盔顶由一条凶猛的巨龙颈部做成,支撑这个盔甲的是一个刻有阿拉贡王国王室兵器的盾牌。在这面墙上,还有两个精美的尖顶窗户,每个窗户两边都有两个细长的柱子。主外墙的上面有一个透雕的栏杆,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细珊栏桩,底下是些精致的滴水嘴或漏嘴。

这个新古典风格的建筑面朝圣佼美广场,由约塞普·马斯(Josep Mas)设计并于19世纪建造完成,门的两边有两尊雕像护卫着,一个是议事委员费瓦耶尔(Fivaller,15世纪捍卫加泰罗尼亚自由的卫士)和国王海枚一世的雕像。这两个都是雕塑师约塞普·波维尔(Josep Bover)的杰作。两个雕像上立着四根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柱子支撑着风格一致的飞檐,底部是个贯通阳台。

立面的上部,悬挂着巴塞罗那的市徽。走进门厅,便看到许多著名艺术家的雕像,如:李蒙娜(Llimona),克拉拉(Clará),迦尔加佑(Gargallo),瑞布尔(Rebull),玛雷斯(Marés),米罗(Miró),胡格(Hugué),纳瓦罗(Navarro) 和苏比拉奇斯(Subirachs)。左边是一个哥特式的院子,通向书记处,再沿着大理石楼梯走上主楼层,即可见到百人议会厅。

百人议会厅(Consell de Cent)是市政厅的核心部分,内部十分宽敞,长三十米,宽十四米。正面的墙壁用大理石建造,由两根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支撑着,主顶盘(即古典柱式的顶盘)的护壁板上写着“Senatus Populus Que Barcinonensis”(巴塞罗那民众议事会或众议院)。

屋顶的装镶板装饰精美,屋顶下是由倚靠在墙面上的柱子支撑的四个大拱。一个嵌在墙面上石碑,用哥特文记录了1373年8月14日在这里举行的第一次“百人议事会”(Consell de Cent)。从前,这个大厅里陈列着许多壁毯,油画,雕像,和一些顾问委员们的奢华座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蒙塞拉特(Montserrat)的修道院长送给议事会的蒙塞拉特圣母像。墙上的装饰屏风已经消失,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圣米格尔教堂有一部分屏风就是从议事会厅里遗失的那些。市政会议大厅呈半圆形,带穹隆屋顶。

 

巴塞罗那的伯爵领地

最初巴塞罗那的伯爵们册封的都是类似于“西班牙边境伯爵”和“受封伯爵”这样的名称。前面“受封伯爵”的修饰语是为了将这些与十世纪末伯莱尔二世时期以来就拥有很大权力的“至高无上伯爵们”区分开来。

在817年被路德维各·皮奥的军队占领之后,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以巴塞罗那作为都城的公国。864年卡洛斯(外号秃头)将这一地区分封成了两个侯爵领地,以纳尔榜作为都城的塞帕蒂玛尼亚和西班牙边境。后者包括了巴塞罗那,赫罗纳,奥索纳,北萨路,裴瑞拉达,安普里亚斯, 乌尔海尔,塞尔达尼亚,孔弗兰特和罗塞用,同时巴塞罗那伯爵作为这一地区的守护者,依旧享有比其他地区的伯爵更高的权利。

 

圣约尔迪的传说

圣约尔迪(也叫圣豪尔赫)战胜了一只使王国内百姓心惊肉跳的巨龙,这个传说,亦是征服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的一个寓言,它给中世纪时期带来了财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卷入战争的欧洲王国尊奉他为守护神。史书记载,在阿拉贡王国,对于圣人的推崇要追溯到王国的建立初期,而且,一开始便有诸国王的鼎力支持,例如,“征服者”海枚一世曾肯定地说,在征服马洛卡岛的时候他得到了圣约尔迪的神助之力。到了十五世纪,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确定了每年圣约尔迪纪念日为节日,并继续将它作为加泰罗尼亚民族最具代表性、历史最悠久的标志之一。这天(每年的4月23日)恰逢读书日,为当地习俗,恋人和朋友之间互相赠送一本书和一朵玫瑰,因此节日气氛更为浓厚,街头巷尾,热闹非常。

 

历史上的特权

884年,秃头卡洛斯国王授予巴塞罗那百姓继续效忠法国统治者的特权。另外,路德维各·皮奥也赋予多种特权给殉道圣徒教派(现名为“圣徒胡斯托和帕斯托”教派)。在这些特权包括了有关(与邪恶)宣战的誓言,以及只要在圣·菲利克斯祭坛上宣誓就足以将口头愿望变圣事遗嘱的特权。贝伦格尔·拉蒙一世及其王后桑恰在1025年批准确认巴塞罗那人民不用向城市缴纳赋税,并强迫后来的伯爵们也宣誓确认这一项特权。在1319年,海枚二世承认了那些“顾问”或“头人”有权颁布民法和刑法的条例,制定死刑的法令条文。这些条例法规严格限制在巴城范围内执行。这个范围指的是包括了从孟迦特到卡斯特尔德菲尔斯,从蒙特迦达,科尔塞罗拉(即现在的提比达波),瓦尔维德雷拉和莫林斯·德·热伊到海岸线以外12海里的区域。

然而,巴塞罗那所领受的特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阿拉贡王国佩德罗三世所颁布的当地习惯法和民俗习惯汇编,在民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项特权最初专为巴塞罗那人民设立,后来才延及其他城市。

加泰罗尼亚广场

和兰布拉步行街

加泰罗尼亚广场四周是银行,商店,宾馆,这里是城市的心脏部分。从广场不多时就可走到巴塞罗那最有名、游客最多的兰布拉步行街,它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一样,直通到海边。兰布拉步行街是巴塞罗那最好的橱窗,充分地展示着城市的活力。

加泰罗尼亚广场

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历史上来讲,加泰罗尼亚广场都可以称为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广场,它把老城区和新扩建区(Eixample)分开。新扩建区是将古城墙推倒后建的。其面积大概有50,000平方米,233米长,218米宽。它原先是古城墙前的一片空地,从前是巴塞罗那人休闲娱乐的地方,民间艺人和小商贩们都在这里摆摊。

加泰罗尼亚广场,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各种各样的作用,它的周围驻扎过许多马戏团的帐篷,放置过风琴,举行过革命集会,露天弥撒,化妆舞会。自1870起,这个地方开始规划,但是直到1927年,建筑师Puig i Cadafalch的设计才被采纳,它的规模和形状得以固定下来,呈现今天的风貌。

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广场的建造需占用一些庄园主和农场主的土地,遭到了他们的抵制。此外,最初的行动也没有得到巴塞罗那人民的支持,因为把广场归到荒地的范围(也许是因为广场是一大片空地或是因为那里种着的棕榈树),也经常遭到报纸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加泰罗尼亚广场是巴塞罗那城的中心。

每天广场都热闹非凡,到处是游客,广场的四周有众多的银行,百货商店(如坐在屋顶平台上的酒吧里观光,广场的全景一览无余),宾馆,咖啡厅等等,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城市中许多主要大街就在广场汇合处,如兰布拉步行街(La Rambla),佩来路(Pelai),格拉西亚路(Gráia),大学路(Universitat),贝尔迦拉路(Bergara),天使门路(Portal de l捓ngel),圣佩雷路(Sant Pere)以及丰塔内亚大街(Fontanella)。

然而,老咖啡馆的气氛已不复存在了。比如,1888年“世界展览会”期间开张的“19世纪咖啡馆”,又如“阿汉布拉宫大咖啡馆”(el Gran Café Alhambra,那无疑是巴塞罗那有史以来最大的咖啡馆)和哥伦布饭店(或者Maison Dorée)。只有苏黎世饭店(Zurich)保存了下来,只是几经修缮,今非昔比。广场里面,有一些的雕塑作品和喷泉。雕像中值得一提的是克拉拉(Clarà)题为La deesa的作品。当他还在雕刻的过程中,何阿金.阿尔瓦雷斯.金特罗(Joaquín Álvarez Quintero)就曾说过,这是一个可以与人沟通交流的雕像。

 

兰布拉步行街

这条大街,无论昼夜,都是巴塞罗那交通最繁忙的街道。正像它的名称所说的一样(它的名字来自安达鲁西亚地区阿拉伯语意为湍急河流的河床),街道上人流输注,汇入大海。大街长1.2公里,平均宽度42米,从海岸线作为起点,分为5个节段:圣莫尼卡步行街(Rambla de Santa Mónica),中央大道或卡布奇诺步行街(los Capuchinos),繁花大道或圣何塞步行街(las Flores o de San José),工作室步行街(Estudios)和卡纳雷塔斯步行街(Canaletas)。

这条仅有一个半世纪的交通干线,就像是巴塞罗那的万花筒一样,能反映城市的特色。自从1836年拆除多个修道院后,兰布拉区的城市规划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1936-1939年内战结束后,步行区才逐渐换上今天的面容。从前,这里是枝繁叶茂的灌溉区,周围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园。

围绕着这些修道院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居民点,拉巴尔(el Raval)区的建筑勾画出了兰布拉步行街的轮廓。那些从前的修道院和神学院中,值得一提的有,赤足圣奥古斯丁教派的圣莫尼卡修道院;施恩会的圣彼得罗·诺拉斯科(San Pedro Nolasco)神学院;卡门教派所属的圣安赫罗殉教者(San Angelo Mártir)神学院;方济各会修士的圣·布埃纳文图纳(San Buenaventura)神学院;赤足三圣一体(Trinitarios descalzos)的教堂兼修道院;卡门教派的圣约瑟神学院兼教堂,等等。

历经沧桑,很多已被拆除。上面列举的那些修道院,也都缺乏纪念价值,另外一些经过改造已用作民居;比如在以前圣.布埃纳文图纳(San Buenaventura)神学院的旧址上建起了现在东方酒店(el Hotel Oriente),在以前赤足三圣一体(Trinitarios Descalzos)教堂兼修道院的位置上建起了著名的利塞奥大剧院(el Gran Teatro del Liceo),在原圣约瑟(San José)教堂和果菜园的位置,修建了现在的伯奎利亚市场(el mercado de la Boquería),这也是伯奎利亚市场同时亦被称作圣约瑟市场的原因。于1701年栽种的第一批树木,由于没有后续的远景规划,同时这些树生长排列混乱,于1832年被砍除代之以其他的树种。这些后种的树,为人们遮荫避暑。在地中海边烈日当空炎热的夏天里,人们树下乘凉,惬意无比。

兰布拉步行街虽称不上什么历史性建筑也没有多少纪念价值,没有宏伟的建筑物以为炫耀,但它作为橱窗向人们充分展示着巴塞罗那永不息止的活力。除了五颜六色的花鸟摊店外,最有魅力之处还在于那些昼夜川流不息的人潮,在这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形形色色,摩肩接踵,他们从事合法的或不合法的职业,由此成就了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最佳的窗口。

在兰布拉步行街起始处,靠近加泰罗尼亚广场低处的地方,有一个称为“小水渠”的铁制喷泉,虽然为十九世纪建造的物品,但很久之前便有泉水潺潺流出,关于这个喷泉的水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凡是喝了这水的人,总有一天还会回到巴塞罗那,或者永远留住在此。因此有很多国外游客欣然接受这种善意的说法而畅饮泉水。出于卫生的缘故,如今在这个喷泉涌出的已经不再是旧时的泉水,而是城市公用网络的自来水。还有其他更多的游客,争相与喷泉一起合影留念,有时前来合影的人远远甚于来这里喝水的人。咄咄怪事常常在这些地方出现着。

在兰布拉步行街第一路段的右侧,延伸出一个名叫拉巴尔(Raval)的街区,为了改变这里日渐残破的形象,最近这些年里市政府实施了一个庞大的改造计划。已完成的工程中包括在原来慈善中心的位置建起了大学的分部,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CCCB)和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由美国建筑师理查德·麦依尔设计,外形新颖,自从1995揭幕以来,已经成为积极促进城市先锋艺术活动的大型展示中心。

 

伯奎利亚市场

伯奎利亚市场(el mercado de la Boquería),也称圣约瑟(San José)广场,是巴塞罗那城中最著名的地方之一,不仅因为它是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而且这里的摊位众多,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许多食客和餐厅业主们前来购货。

您不妨消失在市场的街道上,欣然步入市场一游。每走一步,你都会啧啧惊叹那些水果摊上的商品摆放得竟像电影艺术布景一样。当你走到菌类商店时,你会觉得蘑菇种类多得简直不可思议。再来到海鲜鱼产品店,踩着被冰块弄得湿湿的地面,闻着充满了海产品腥味的空气,您请洗耳恭听那些售货的老板娘们高声叫卖,听她们夸耀自家产品的吆喝声。即使是在收拾修剪鱼鲜(鲷鱼、鳕鱼、金枪鱼等等),她们身上穿戴的围裙仍然洁白无瑕。

 

利塞奥大剧院

利塞奥大剧院坐落在兰布拉步行街的中部,是巴塞罗那市最重要的建筑,按照米格尔迦立迦和洛卡(Miguel Garriga y Roca)的设计,于1838年在原先古老的赤足三圣一体(Trinitarios Descalzos)修道院的旧址上建造而成。1862年在一次火灾之后得到第一次重建。1994另一场大火几乎将其完全烧毁,重建后于1999年再次向公众开放。其立面显得有些寒伧,不太配得上里面的配置陈设。马蹄铁形状的歌剧和演唱大厅,内部非常宽大,屋顶装饰有许多幅画,描述的都是一些戏剧中的场景。

利塞奥大剧院和喜剧之家剧院(la Casa de las Comedias)或是圣克鲁斯剧院(teatro de la Santa Cruz)(在竣工前就已在此上演歌剧)之间的竞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1787年10月27日,大火摧毁了喜剧之家剧院,一年后重新开放。为了向新的利塞奥剧院展示他古老而重要的地位,圣克鲁斯剧院改名为主剧院(Teatro Principal)。两个剧院的支持者们也分别被称为利塞奥社员和克鲁斯社员。维尔蒂的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演后不久便被搬到主剧院的舞台作为开幕首场演出。瓦格纳(Wagner)的歌剧《罗亨格林》(Lohengrin)在巴塞罗那的首次演出也选择了主剧院的舞台。

 

王家广场

王家广场于1850到1859年间在一所修道院的旧址上建成,王家广场周围的建筑整齐划一,带柱廊式外墙( 骑楼 ),立面装饰有赤陶。整个广场属于拿破仑式的风格,形成一个长84米宽56米的长方形,上面种有棕榈树,有一座名叫为美惠三女神的喷泉,并且装饰有许多二十世纪初的铸铁路灯,这些都是安东尼奥·高迪的设计。

柱廊下面的平台上开有无数的啤酒店,在这里你可以喝到有名的“坦克”(用大杯盛的啤酒)。在过去的年代里,当犯罪现象还没有影响到广场的生活节奏时,利塞奥剧院的观众们每到幕间休息,常来这里喝杯圆肚的“不倒翁”啤酒。在广场的8号,于20世纪中期开了一家动物标本店,这里经常举行科学方面的聚会,展示的标本常引起路人的极大兴趣,尤其是那些大猿猴的标本。

在兰布拉步行街(la Rambla)一侧,开通了一条兰布拉新街(Nou de la Rambla)上,坐落着高迪最好的作品之一桂尔宫(el Palau Güell),是他为资助人埃乌塞比.桂尔(Eusebi Güell)所建的住所,建筑中有特色的部分是内部庭院以及穹窿式大屋顶。

 

滨海市容

      为了举办1992年的奥运会,巴塞罗那市朝向地中海的门面,已经得到全面改造,现在又重新成为城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区域里,分布着众多的港口、海滩、休闲场所,人们常常乐于在此驻足。古老的中世纪船坞以其特有的建筑与二十世纪设计并为巴塞罗那带来声誉的前卫艺术有机地并存,争芳斗艳,交相辉映。

王家船坞

王家船坞的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addar assan’a,意为“工业之家”,它是全欧洲唯一保留至今的中世纪造船厂,建造日期要追溯到十三世纪,佩得罗大帝为了给巴塞罗那王室配备船只而下令建造船坞。当时的巴塞罗那主宰了海上的霸主地位,建造的船只在整个地中海水域从事贸易活动。

从这些造船厂中驶出的船只享誉盛名, “征服者”海枚一世国王还在1227年下令,在与埃及,休达(摩洛哥Ceuta)还有其他的来自柏柏尔地区的国家进行贸易时,必须使用巴塞罗那制造的船只。十四世纪时,外号礼数周全的佩得罗扩建了造船厂,配备了人力,可以同时建造30艘大帆船。据一本古老的航海日志记载,当时制造一艘古代的划桨帆船的成本是:“一艘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小型帆船要花费1150巴塞罗那磅,一艘宽大的划桨帆船要4600弗罗林(florines货币名)的阿拉贡黄金,一艘海军帆船一年的维护费用需要4700磅。按照一磅值一个盾(铜币vellón)和20个马拉维迪(maravedíes西班牙古钱币),一个弗罗林(florines)相当于12个苏埃尔多(sueldo巴塞罗那的古钱币),而20个古钱币等于一磅,最后可以计算得出,一艘小型帆船价值12.200个铜币…… ”

1553年开始为这些造船厂建造防御工事,同年的3月10日,市政议会的顾问委员们决定铺放奠基石,启动工程,这就是后来的圣马德罗纳(Santa Madrona)堡垒。十七世纪就在现在的兰布拉区(Rambla)旁边建造了3个厂房,十八世纪为了停泊排水量更大的船只,两个主要造船厂合二为一。

庞大的海军造船厂的一侧正对着帕拉列罗(Avda. Paralelo)大道,仍保留着一幅描绘十四,十五世纪巴塞罗那城的三环城墙的油画。很长时间里,这里没有作为造船厂使用,而是一个炮兵营,附带作坊,仓库和一间军火库。在经过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多次改造,现在已变成了一座海洋博物馆(Museo Marítimo),在这里保存了许多贸易,战船,商船,渔船,比赛用艇,地图等等的相关重要资料。

 

哥伦布纪念碑

哥伦布纪念碑由巴塞罗那人出资修建,用来纪念这位发现美洲的航海家。他目视着环抱巴塞罗那港的大海,威严的塑像高高矗立在兰布拉步行街的尽头。纪念碑已经成为巴塞罗那城市的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哥伦布纪念碑是卜伊迦斯(Buigas)在1888年为同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展览会所设计的。纪念碑坐落在一块大基石上,由一根50米高的铁柱和一尊哥伦布(携海军上将军衔)的雕像两部分组成,整体高度将近60米。主题是纪念哥伦布第一次从美洲大陆返回到西班牙,在迪奈尔(Tinell)厅接受天主教国王和女王接见并进行演讲。柱身的凹槽里有雕像展示了四个名誉女神准备向哥伦布这位航海家加冕的场面。在柱身中部,有一个很大的浮雕,上面刻有:“巴塞罗那向哥伦布致敬”,碑底座四周有4只青铜狮子和8幅描绘哥伦布生平中有关发现新大陆有关的事件;柱身的第二部分呈八角形,上有一些与发现美洲新大陆有关的人物的雕像,他们是费来尔·德·布兰涅斯(Ferrer de Blanes),圣坦赫尔(Santángel),神父博伊尔(Boyl)和船长马迦利特(Margarit)的雕像。

       正对着纪念碑雕像,是从前的港口区,20世纪末期经过改造,这里成了巴塞罗那人休闲娱乐,散步栖息的极好场所,这里也称作是“木材港口走廊”(Moll de la Fusta)。在西班牙港口的休闲娱乐区里,建有大众化的商业中心马雷马格奴姆(Maremágnum,意为“人山人海”之意),水族馆和Imax剧院,同这些设施相连通的有一段原始的木板路-海滨兰布拉。在木板路旁边,有一个码头,许多汽艇,大型旅游观光船都停靠在港口内部的防洪堤旁。紧挨这片热闹的街区坐落着为巴塞罗那的守护神- 圣母梅尔塞而建造的大教堂。

 

施恩会圣母教堂

教堂由建筑师约瑟普·马斯(Josep Mas)设计,建造于1765-1775年间,其正立面属于科林斯式和爱奥尼亚式,在一侧建有一个底座为八角形的钟楼。朝向安普勒(Ample)街的立面来自古老的圣米格尔(Sant Miguel)教堂(现已被毁坏)。施恩会圣母教堂作为巴塞罗那城内从哥特式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建筑而有幸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以施恩会圣母(或者圣母梅尔塞Mercè)的名义,圣母(神的母亲)被尊奉为巴塞罗那的守护神。关于这位圣母的传说与施恩会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施恩会于1218年继圣母在巴塞罗那显现后创立的,圣母现身在一个名叫佩德罗.诺拉斯科的富家子弟面前。而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重要人物的支持,例如圣莱蒙多.德.本亚佛特(san Raimundo de Penyafort),贝仁格尔.德.帕楼大主教(Berenguer de Palou)和国王“征服者”海枚一世等等。施恩会最初是一个由市俗人士组成的军事化团体,专门解救那些被异教徒俘虏的基督教徒。施恩会对圣母梅尔塞Mercè的供奉是起源于一个由施恩会创建的教堂,教堂位于圣女欧拉利亚济贫院(曾是巴塞罗那王家宫殿的一部分)原址上。佩德罗.诺拉斯科(Pedro Nolasco)得到了多个国王的许可,在巴塞罗那市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和一个礼拜堂。1259年便出现了纪念圣母的圣坛。

教堂采用大穹窿屋顶,上有一尊圣母和圣婴的雕像(为雕塑家萨拉的作品),内部结构分为三个中殿和多个侧室。穹顶内部有珍贵的幅描述圣母梅尔塞Mercè加冕场面的壁画,大祭坛拱顶上的壁画则表现与施恩教派起源有关的人,如圣莱蒙多.德.贲亚佛特(san Raimundo de Penya fort),佩德罗.诺拉斯科(Pedro Nolasco)和“征服者”海枚一世国王(Jaime I)。供奉在施恩会圣母教堂内并放置在精美华丽的宝座上的圣母像,是十四世纪哥特式的雕刻作品,出自贝尔特兰.罗卡(Beltrán Roca)之手,通过塑像的四肢,体型和装束能推断出它历史久远。但是很多专家却怀疑圣婴的雕像会出自于同一时代同一雕塑家之手。

 

蒙特卡达大街

从木材码头(Moll de la Fusta)过去就到了水上运动港维尔港(Port Vell)(又称旧港),港口的后面就是以前商贾贵族聚居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宫殿。蒙特卡达大街(Calle Montcada)位于小区的中部,据史书记载街名取自第一位居民吉耶莫·蒙特卡达(Guillermo Montcada),他于1153年买下了城市中的阿雷那尔(Arenal)村。他的家族当时则居住在城市的另一处宫殿,其后代后来搬迁至特卡达大街(Calle Montcada)。在其宫殿中还曾经居住过热那亚的吉乌帝奇(Giudici)家族。但是蒙特卡达的后代搬迁至此街居住。1624年4月9日宫殿毁于一场大火。1705年,在巴城戒严期间,“24人委员会”为了关税之争,就是在蒙特卡达大街 2号的达尔马塞斯宫与当事人商讨相关事宜的。

 

毕加索博物馆

著名的毕加索博物馆坐落在蒙特卡达大街(Montcada)上颇引人注目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内。博物馆的前身为贝伦格尔·德·阿吉拉尔(Berenguer de Aguilar)宫,始建于公元八、九世纪,十五世纪时重建。在1960年辟为毕加索博物馆后,毕加索的朋友加乌马·萨巴特斯(Jaume Sabartés)捐赠出了大量个人收藏品。这是一间有着优美庭院的宅邸,院中的连环拱为建筑师马可·萨封特(Marco Safont)的杰作,他同时还是自治区政府大楼(Generalitat)的设计师。博物馆主要收藏毕加索(1881-1973)在巴塞罗那生活期间的作品,包括油画、陶艺品、素描、版画等作品。毕加索出生于南部海港马拉加城,1895年至1901年在巴塞罗那居住,在“四只猫冷清咖啡厅”(Els Quatre Gats)曾举办过展览,为多家杂志作画并创办了青年艺术俱乐部。1981年至1987年间博物馆扩建,将麦加(Meca)宫和巴罗德卡斯特耶特宫(Bar_ de Castellet)纳入版图。

 

海之圣母玛丽娅教堂

蒙特卡达大街还直接通往名为海之圣母玛丽娅教堂。该教堂占地近三千平方米,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完美典范。据史料记载,该教堂始建于1328年,1483年竣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初始时期,当时这里曾是一个小祈祷室,继而改变成教堂来存放圣女欧拉丽娅的遗物。公元1000年,主教阿艾希奥(Aecio)创办了教堂,因为近海,故取名为拉斯·阿雷纳斯之圣母玛丽娅教堂(Santa María de las Arenas)。后来随着聚居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从事渔业的商贩和渔民,便修建了如今的教堂,有两段铭文记载其事,其中一条用加泰罗尼亚文字写道:“以三圣一体的名义,为纪念马多娜·圣母玛利亚,于1328年三月圣母玛利亚纪念日始建本教堂,时值上帝恩赐的阿拉贡国王南弗斯亦即塞尔德尼亚王国的征服者在位”。1379年该建筑毁于一场大火,但在教民和潘普罗那主教(同时也是该教堂的神父)以及国王佩德罗四世的帮助下,教堂获得了重建。

该教堂的立面呈哥特式,大门装饰精美,细柱支撑着的穹拱上有耶稣的雕像,两旁为圣母及圣约翰(圣胡安),小华盖上装饰着圣彼得(佩德罗)和圣保罗(巴浦洛)的雕像。整组建筑线条简约明了,堪称优美杰作,即使不看重其艺术特点,也会对它的精工细作表示赞叹。立面建有两座钟楼。充足的光线透过圆形的巨大玻璃彩窗照进中庭。这个玻璃彩窗在1428年的地震中曾被毁。教堂有两个旁门,分别位于松布莱雷斯(Sombrerers)大街和圣玛丽娅(Santa María)大街,另外在教堂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门。

教堂内部结构分三个厅堂,由16根八角立柱支撑。立柱顶端的圆拱同时支撑着穹顶,修饰简约朴实但布局结构完美。共有32个可供祭祀的小厅堂,分别装饰有精美的彩窗。主祭台为十七世纪后建的巴洛克式大理石结构。祭台装饰屏是一个精于制作船头面饰的王室御用雕塑家的作品。在唱诗班旁边有个祭坛可以直接通往旧时的王宫。在福音坛旁边立着一架管风琴,这是1560年由加乌玛.坎多里维尔(Jaume Candoliver)和霍安.德.阿尔特斯(Joan de Artés)两位大师制作的。装饰最精美的圣体祭厅(Santísimo Sacramento)建于1834年,拥有科林斯式的立柱及镶板式的天花板。在为数不多的墓穴中,有巴尔达萨尔.德.瓜尔贝斯(Baltasar de Gualbes)议员的墓穴,他于1433年8月22日在职期间去世。

教堂旁是博恩(Born)大道的开端,是人们过节聚会的场所。老博恩市场原是农产品市场,如今演变成文化活动场所,涌现出不少酒馆和艺术画廊,多种元素的融合改变了市场原有的容貌,成为十九世纪保存下来的铁制建筑的典范。

 

奥运村及周边地区

过了巴塞罗内达(Barceloneta)区就到了巴塞罗那最优胜的海滩了,1992年接待了各国奥运选手的奥运村就坐落那里。海滩上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有淋浴、为残疾人设置的斜坡、儿童乐园等等。相连的大街叫伊迦利亚(Icària)大道,街道的名称使人联想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埃蒂耶纳·卡贝(蓆ienne Cabet)及他的《伊迦利亚旅行记》(Voyage en Icarie)(1840)。卡贝曾经尝试把幻想变为事实,他于1848年在两名加泰罗尼亚人罗维拉(Rovira)和蒙塔尔多(Montaldo)的帮助下,在北美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移民区,原计划建在德克萨斯州但最后选择建在了新奥尔良。不过这个乌托邦移民区完全彻底地失败了。在伊迦利亚大道的尽头就是新村区(Poble Nou),基于上述史实,有传说卡贝的追随者修建了这一小区,希望在小区范围内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乌托邦。

奥运村的城市规划是从1985年开始的,由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如奥利欧尔.博伊迦斯(Oriol Bohigas)、约瑟夫.马尔多雷(Josep Martorell)、戴维.马可伊(David Mackay)、以及阿尔伯特.普依赫多蒙尼克(Albert Puigdomènech)。与塞尔达(Cerdà)设计的方格状格局非常相似,占地面积相当于埃桑普莱(Eixample)扩建区的五十个街区。虽然城区规划为拥有两千住宅的规模,但它又有独特之处:大量的开放空间、花园绿地、贸易商店及办公楼,一切都为了活跃生活气氛,使奥运村拥有自己的特有的活动氛围,避免成为一个“巨型卧室”。

奥运村的建筑是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1992年奥运会期间共接待了一万五千多各国竞技健儿。奥运之后,改善了配套设施使之成为住宅民居,巴塞罗那一万多居民欣然入住。为了兴建奥运村,当时拆除了工业厂房,作为见证,至今还保留了一个大烟筒,与双子塔的现代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双子塔高154米,每座塔楼均为45层楼,并排耸立在意志(els Voluntaris)广场边。广场中心有一个喷泉装饰。

写字楼Mapfre大厦是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所在地,是由建筑师伊尼科.奥提斯(Íñigo Ortiz)和恩里克.雷昂(Enrique León)设计建造的。另一座塔楼属于艺术大酒店(hotel Arts),是由SOM建筑事物所设计(Skidmore, Owings和Merrill)建造的。大厦不远处有一个巨型鱼身的造型,每个人都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和解释。弗兰克.亨利(Frank Gehry)设计制作了这条带有金色鳞片的大鱼,毕尔巴鄂城的古根海姆(Guggenheim de Bilbao)博物馆也是他的作品。

从远处就可以看到双子塔高高耸立在奥林匹克港(Port Olìmpic)的碧水边。港口码头拥有八百个泊位,拥有数不尽的餐厅、商店,周末更是休闲的好去处。餐厅内备有品种齐全的鲜鱼和海味,不管夏日还是冬季,只要天公作美,就在大海边的露天餐厅,你都可以一边享受明媚的阳光一边品尝美味的佳肴。另外还有舞厅、酒吧等,尤其是夏天,客流不断。所有的区域都由一条海滨大道联系贯穿。奥林匹克港的船只都是比赛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而大型船只以及豪华游轮则停靠在巴塞罗那港的水域。

 

圣女欧拉利亚的复仇

很早的时候,圣女欧拉利亚是巴塞罗那城唯一的守护神。但在十七世纪却失去了至高至上的地位,圣母梅尔塞取而代之,圣女欧拉利亚失去了她至高无上的权利,圣女欧拉利亚的纪念日为九月24日,这一天常常为阴雨天气,故此,巴塞罗那人说这是圣女欧拉利亚不满意退居配角,要进行报复,破坏其对手的节日。

现代主义

众多现代主义思潮遗留下来的建筑作品,使巴塞罗那跻身于欧洲大型艺术城市之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洲,被认为是巴塞罗那城市美学思想的最佳表现形式,以至于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前来欣赏大师们的杰作,包括高迪的、普依赫·伊·卡达法尔克(Puig i Cadafalch)的以及其他著名建筑师的手笔。现代派建筑风格在跨世纪的年代里给巴塞罗那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几乎每个角落,无论是住宅、商贸机构还是城市建筑,都还留有它的印记。

 

神圣家族大教堂

无论身处城市的哪一方,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神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 )那高耸的尖塔。教堂周围常常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旅游车,成百的游客从旅游车上源源不断地潮涌下来。川流不息的游客改变了这一段街区的贸易形象,餐馆、酒吧,尤其是专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教堂的兴建工程最初是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德尔·维拉尔(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负责的,1883年高迪(Antoni Gaud_)接手后,不久便用体现现代主义的流线式取代了新哥特式轮廓。至于高迪的加入还有点神秘色彩。根据传说,神圣家族教堂的创建者约瑟夫·玛丽娅·波卡贝亚(Josep Maria Bocabella)对维拉尔提供的蓝图不是很满意,因此很想重新找个新的建筑师进行合作。约瑟夫·普拉(Josep Pla)在有关高迪的生平的著作中曾经写到,波卡贝拉(Bocabella)家族中的成员在睡梦中被提示,将有一个蓝眼睛的建筑师来完成教堂的建筑使命。正是这样高迪才被选中。

接手工程项目之后不久,高迪就搬到此建筑中居住。一间小小的居室,一点也不显得豪华甚至还说不上舒适,到处堆满了令他着魔的图纸、手稿和各式各样的建筑模型。认识他的人形容他是一个修士,是为上帝的工程奉献全副身心的苦行僧。他们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刚开始时高迪估计用十年的时间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直到1926年他去世的那一年,他意识到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竣工的。那时侯只完成了地下室部分、第一座塔的底部、代表(耶稣)出生的立面部分。体现出生主体的立面正对广场,显示了精美的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立面和四座塔以及立面的三个入口很和谐相称。三个入口分别为信仰之门、希望之门和爱之门。信仰之门描述的圣约翰得到天启的场景、圣经中圣母玛丽娅的到来及耶稣童年的场景。希望之门则以玛丽娅和神圣家族为题。最后,中间的仁爱之门,描述耶稣的诞生和世系图或称以赛亚族谱。

高迪去世后,他的同伴们继续着高迪所未竟的工作。因为高迪常常事先并不做太多设计,修建时又不断修改图纸,因而这些合作伙伴们后来途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以至于一度想放弃续建工程,就象其他高迪的作品一样。不过最终还是决定沿用己有的建筑风格,继续使用大师留下的模具,以及大师口头传授给弟子的一些设想,继续进行建造。不仅如此,作出这一决定的整个过程中,争论不断,尤其是当完成受难主题立面时,约瑟夫·玛丽娅·苏比拉齐斯(Josep Maria Subirachs)的雕塑作品的风格与出生主题立面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将来轮到建构南向的荣耀主题立面时也会面临新的挑战。按照高迪的解决方案,将在该立面修建一个宏伟壮观的台阶。但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就必须拆除八十年代在教堂对面兴建的住宅。

圣家族教堂原来计划修建三个立面,每个立面建有四座107米高的抛物线形高塔,完全地体现高迪的象征主义建筑风格。据内行人士描述,每一座纺锤状的钟楼都诉说着纺纱女的神话传说,象征着贯穿生死的生命之线。塔楼都装饰着彩色的马赛克。总共有着十二个尖塔,分别代表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在教堂中部的顶端将建另一座象征着耶稣的高塔,比其他尖塔都突出,象征耶稣向门徒传教。

在教堂的博物馆内收藏有许多原始图纸、模型、草稿、设计草图等物品,所有这些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堂的历史。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在位于耶稣出生主题立面的两座高塔内已经安装了电梯,可以直通塔顶。如果风不是很大的话,登上塔顶俯瞰市容,绝对将是令人非常难忘的一次体验。

 

桂尔公园

埃乌塞比·桂尔(Eusebi G黣ll)是高迪的资助人也是保护人。当年他委托高迪设计兴建一个花园式住宅区,以来吸引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富裕人士前来居住,并为此他提供了位于卡尔麦罗(Carmelo)山坡的一片地皮。高迪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始动工兴建。但是巴塞罗那的商贾贵族们对这个新兴地区并不怎么感兴趣,项目也因此半途而废,仅仅兴建了两座别墅,而且其中一座为高迪的住所(在移居到神圣家族大教堂之前,他一直居住在这里)。

尽管住宅区的项目失败了,但是桂尔公园在建筑方面的一些技术和解决方案等在公园的建设当中得到了演示,继而应用到高迪的其他很多作品之中。在入口的后面是两段长长的阶梯,向上直接通向“柱子厅”,或者被称为“百柱大厅”。在此之前你应该好好地欣赏一下这段阶梯处的多彩龙,又称蝾螈,外形很象蟾蜍。作为阶梯的装饰,它被设计成喷泉的形状,水从龙口中潺潺涌出再流入池塘里。根据原先的设计,楼梯最上方的“百柱大厅”将是一个市场。技术数据显示,多根柱子均呈倾斜状,支撑着彩色石镶嵌的精美天花板。与此同时,大厅的顶部又是位于正上方的圆形广场的地面。而这个广场便成了宽阔的圆形观景台,整个城市的风光尽收眼底。巧妙地利用优美的环境,高迪当初欲将此处设计成露天剧场,但是最后只是建成了一个广场,周围环绕着用精美瓷片装饰的长凳。

峰回路转的小道通往公园的各个角落,置身于此不难发现这是最贴近自然的完美之作。没有一样多余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均依山随势,和谐地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人为的建筑宛若天成。在公园的最高位置,一处立有十字架的小山丘标示出了高迪曾经设想的教堂所在地。高迪过去的住所如今成了一座博物馆,隶属于“高迪之友协会”。在这座博物馆内展示有高迪所设计的家具,一些个人用品,以及属于他最直接的合作者的一些物品。

参观过这里的人往往会有一个疑问,如此伟大的人物为何只留下如此之少的遗物?在这里有件事情值得述说,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在高迪去世两周后,两位圣衣会(卡门教派)的修女将高迪遗留在公园内住所中的纸稿和其他遗物等,统统卖给了一个收购废品的人。因此,高迪的往来信件、手稿、图纸,尤其是那些珍贵的书籍(高迪生前拥有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技术图书馆),以及个人资料等等,从此便在这个世界上全部销声匿迹。

 

米拉之家

漫步于埃桑普莱扩建区(Eixample),尤其是行走于格拉西亚(Gràcia)大街和与之毗邻的街道,不时会欣赏到城市中最优秀的现代派风格的住宅建筑。有代表性的则为巴塞罗那富贵阶层的豪宅建筑。在当时“世纪末”(fin de siècle大氛围笼罩下,这些富贵人士都争先想建最摩登的宅第,于是纷纷找到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进行设计。比如路易斯.多麦尼克.伊.蒙塔耐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除了设计建造了耶欧.莫雷拉之家(Lleó Morera)外,还建造了早期的蒙塔内尔和西蒙出版社(editorial Montaner y Simón)总部,而现在这里是塔比埃斯基金会(Fundación Tàpies)所在地,是收藏加泰罗尼亚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美术馆。约瑟夫.普依赫.伊.卡达法尔克(Josep Puig i Cadafalch)是具有鲜明的新哥特式风格的大师,其代表作有普恩塞斯之家(casa de les Punxes)和阿玛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尤其是伟大的安东尼奥.高迪,在米拉之家(casa Milà)和巴特里奥之家(casa Batlló)的杰作中留下无法模仿复制的印记。

米拉之家(casa Milà),名字源自于委托设计的家族,是加泰罗尼亚建筑师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它位于两条街的转角地带,看上去有些倾斜,给人一种要倒塌的假象。与当今人们对它的赞美相反,巴城当时的人们并不欣赏这一作品,甚至称之为采石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它就像是一堵斜墙而已。倾斜的墙体本身如同海面荡漾的波纹,与周围静止的建筑形成反差,因此更富有动感。尖锐的边角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曲线。

高迪曾设想在米拉之家墙面上修建一组圣母像,但这一设想令雇主米拉不满,双方有了争执,不欢而散。有传记叙述,高迪因为米拉不允许他构造那组雕塑而大发雷霆,从此不再和米拉来往。即使是这样,整个建筑仍显现出超前的曲线风格。这种风格在后来的神圣家族大教堂的建造中得到了更完美的发挥。高迪在米拉之家以后,没有再设计世俗建筑即民居,而是以全部的精力倾注于神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建造中。

在米拉之家所用到的建筑技巧中,很突出的就是街角部分的曲线处理。高迪摒弃了以往惯用的且在埃桑普莱扩建区(Eixample)颇为流行的几何形状设计,内院不是方形而是圆形,并被设计成上大下小的天井。正因为如此,各层都可采纳更多的阳光,甚至较低楼层的光线和通风也很好,朝向内院的房间通过窗户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此外还配备了通风管道和烟筒。天台上的这些设计独特的烟囱形态各异,粗粗大大的烟筒有的呈 T形,有的如螺旋体,更有的则像中世纪戴头盔的骑士。立面拥有宽敞的铁铸阳台,白色瓷砖贴面的墙体像波浪状蜿蜒起伏,极具动感。

 

不和谐街区

在距离米拉之家不远处,也在同一条格拉西亚(Gr郼ia)大街上,并排矗立着三座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它们是加泰罗尼亚最著名的三位建筑巨匠的作品。三座建筑同为现代派作品,但形态迥异,对比鲜明,并列一起在当时被称作“不和谐街区(Manzana de la Discordia)”。

耶欧.莫雷拉之家(Lleó Morera)位于街角,与康赛尔.德.森特街(calle Consell de Cent,指旧时“百人议会”街)交界,1901年曾荣获市政建筑设计奖。该建筑是由路易斯.多麦尼克.伊.蒙塔耐尔(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1850-1923)设计的,是加泰罗尼亚现代派最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其植物状的装饰上。往前不远处就是阿玛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由被公认为第一位现代派建筑师的约瑟夫.普依赫.伊.卡达法尔克(Josep Puig i Cadafalch)(1850-1923)设计建造。建筑风格为绝对的新哥特式,阶梯状的尖屋顶上镶嵌着漂亮的玻璃天窗。与之相邻的是建于1907年的巴特奥之家(casa Batlló),建筑大师安冬尼.高迪(Antoni Gaudí)现代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发挥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独到的见解,并最大限度地运用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引人注目的是流线形的屋脊变成了传说里中世纪恶龙的脊背,陶瓷细塔的上端形成一个T形状的十字形,类似路灯的形状。立面上的阳台栏杆则演变成化装面具或中世纪骑士的头盔,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幻想的描诉。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朝向街道的巨大窗户均呈椭圆形,使人联想到圣经中所说的上帝创造力,联想到世纪初始的卵形物,联想到众多文化所描述的宇宙卵形物,这象征了人类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这些宽大窗户细柱做成人腿部的胫骨状,使人惊叹不已,其寓意在于说明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是钙和矿物质。

高迪是受当时富有的纺织业制造商约瑟夫.巴特里奥(Josep Batlló)的委托来建造这座房子的。巴特尧(Batlló)让他自由发挥,高迪则不必再像从前那样顾忌客人的喜好,而是利用这个机会随心所欲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

如果立面令人惊奇,那么内部更是不同凡响。进门处是一个用多彩瓷砖装饰的拱顶前厅,之后就是一个精致的木梯,扶手使人联想起攀岩而上,直至屋顶的恶龙脊柱。门的线条依然是建筑师惯用的曲线,这些曲线在高迪的建筑作品中不断地体现出来,像巨大的波浪赋予一种强烈的动感。巴特奥(Batlló)家人的主居室内,保留着一个镶满隔热瓷砖的壁炉,可以就近坐在椅子上取暖聊天。壁炉的装饰一直延伸到整个屋顶。朝街面的大窗户显示出室内的拱梁和立柱,支撑着弯曲的屋顶,在有些地方还被设计成螺旋状,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宇宙卵形物要沿着旋涡状的路线前行,把观者载入银河。

 

加泰罗尼亚音乐厅

加泰罗尼亚音乐厅是在旧有的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San Francisco de Paula)修道院原址上修建的。由多麦尼克·伊·蒙塔耐尔(Dom鑞ech i Montaner)设计,建于1908年。是当地著名的加泰罗尼亚无伴奏合唱团训练和演出的活动场所。该合唱团成立于音乐厅建成四年之前,由路易斯·米耶特(Llu韘 Millet)组建。音乐厅的建筑材料大量地使用了马赛克、金属,装饰有雕塑,形式多样,表现丰富。

音乐厅坐落在一条狭窄的街道内,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视觉角度来欣赏该建筑生动的立面。建筑的立柱仿佛不是在支撑着整个建筑,而是尽量向街面上延伸,并以此来弥补空间不足,点缀狭窄的街道。但是,这个建筑的线条,尤其是它的装饰以及象征主义艺术风格,使它成为加泰罗尼亚现代派名作之一,也是音乐爱好者推崇备至的剧场,仅次于利塞奥(Liceo)大剧院。1989年的扩建和改建耗资巨大。负责工程设计施工的奥斯卡·图斯克次(觭car Tusquets)和卡洛斯·迪亚兹(Carlos D韆z),为音乐厅配备了极佳的音响和舒适程度,受到了公众异口同声的称赞。乐迷们甚至称在该厅里听到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

音乐厅内部结构有两个主要元素:荣誉阶梯和演出大厅。荣誉阶梯具有独立的立柱,高高大大且柱头做工精美,将整个阶梯与玻璃背景巧妙的镶嵌在一起。环绕演出大厅的是华贵的雕花彩色玻璃长窗,巨大的管风琴占据主导地位。舞台装饰有马赛克彩砖和半身浮雕像组成的人物图案,是埃乌塞比·阿尔纳乌(Eusebi Arnau)的力作。对于该音乐厅的建筑风格,专业人士称之为加泰罗尼亚最精致的艺术作品之一。

蒙锥克山

蒙锥克山位于巴塞罗那城南部的海岸上,也被称为犹太山,其原因是曾经在此处发现了犹太坟墓和古罗马时期在山顶兴建的朱庇特(爱神,木星)神庙。1929年的世界博览会和1992年的奥运会都以此作为主要场所,因而留下了很多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不过这并没有改变这里的环境,这里依然是巴塞罗那城最恬静的绿化地带。

1929世界博览会

玛丽娅·克里斯蒂娜大道从西班牙广场出来,沿着山腰向上延伸,是1929年世界博览会场馆区的中轴线。街道两侧建有众多的展馆,如今这些展馆都派上了不同的用场。有的成为商贸机构,部分场馆已经被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征用。还有的一些则已经成为文化机构,如刚刚开幕的凯伊萨论坛(加泰罗尼亚储蓄基金会展馆,Caixa Forum),能够提供众多文化活动。该机构位于以前由普依赫·伊·卡达法尔克(Puig i Cadafalch)设计的一个工厂中。在大街的尽头处,就可以见到魔幻喷泉,水流会随着色彩和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多种组合表演,如今它已经成为晚间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喷泉是由电力工程师卡洛斯·布伊加斯(Carlos Buigas)设计的。1926年,他负责景观用水和照明部分,担当了博览会喷泉和瀑布的制作。喷泉的背景处则为民族宫(Palau Nacional),这是世界博览会建筑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座。如今这里是加泰罗尼亚民族艺术博物馆(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所在地,主要收藏有公元九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珍贵艺术品,以及坎波(Cambó)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式艺术品。

博览会中最出色的建筑当属德国馆。该馆由德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设计,并用设计师的名字命名。该馆建在一个方形地块上,墙身围成一个立方体的空间,而水池则同场馆的主要部分对齐。

另一个也是诞生于1929年的景点则是别致又引人入胜的西班牙村(Poble Espanyol),是一座露天的博物馆,全国各地代表性建筑都集中在这里。1989年经过一次改建,现在已经成为拥有餐厅、酒吧和舞厅等设施的综合休闲娱乐中心。但数年前,在广场和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手工艺者向游客表演示范他们的手艺(如有玻璃制品作坊,还有弹风琴的乐手等等)。

 

奥运环

沿着山路上行,可以领略到更多的景致。有小巧琳珑的花园,它们是以加泰罗尼亚著名诗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如约安.马拉迦尔(Joan Maragall)或哈辛特.维尔达格尔(Jacint Verdaguer)。还有观望台可以领略城市风貌,米罗基金会(Fundación Miró)意外地也坐落在此,把我们带入当代艺术殿堂。这里常年展出米罗的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断地举办临时性展览。

凡是对与体育性的建筑感兴趣的人,不妨来参观一下奥运村的设施,这里汇集了1992年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其中包括主会场,由佩德罗·多蒙尼克(Pedro Dom鑞ech)设计,置有雕塑家巴浦洛·迦尔迦佑(Pablo Gargallo)的雕塑作品。体育场建于1928年,原是为举办民间奥运会所用,但在1936年7月19日,原计划开幕日期前的一天即爆发了西班牙内战。圣约尔迪体育馆(Palau Sant Jordi)是奥林匹克体育场馆中最有特色的建筑,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设计,圆形的盖顶令人惊叹,上面镶满了玻璃瓷片,由钢架结构支撑着。

 

蒙锥克城堡

蒙锥克城堡城堡位于山顶,其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当时在此处有个海上信号塔。1640年在抵抗菲利浦四世(Felipe IV)的战争中修建了城堡。1705年者座城堡落入了菲利浦五世(Felipe V)的手中,但却又被奥地利王朝的大公爵卡洛斯(Carlos de Austria)重新夺回。1808年又被拿破仑的军队所攻占,1842年斯帕尔特罗(Espartero)将军就是从这个城堡向巴塞罗那城进行炮击。城堡的建筑呈不规则的五角形,由一个装有栅栏的门可进入这个城堡的内部。其内部主要建筑为一个有门廊的广场、建在地下的蓄水池和了望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曾经用作关押战俘的监狱,在它的壕坑中处死了众多的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

 

游览蒙锥克公墓

这一提议可能有点奇怪,但除去偏见外,有些公墓如蒙锥克公墓却蕴藏着很多真正的艺术品。公墓于1883年启用,结合了意大利墓地的纪念性和美国殡仪公园的实用性。

公墓由工程师雷昂德罗·阿尔巴雷达设计,保存了二十世纪初有价值的殡仪雕塑样本。此外,在这里还可以饱览工业区和码头的风貌。公墓过去分为四个区:天主教区、自由无神区、新教区、未生儿(夭折)区。如今,自由无神区被圈在原来公墓范围外,作为不信教的无神论者和革命者的保留空间,法律是不允许这些人死后圣葬的。

从前的采石场后来成为无数战俘的公共墓坑,在1986年改建成了纪念性建筑。曾担任加泰罗尼亚大区主席的路易斯·康帕尼斯在法国被盖世太保俘虏并移交给佛朗哥政府,于1940年被枪决,他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

巴塞罗那省

      离开巴塞罗那市区和那数不尽的人文景观,即属于加泰罗尼亚的乡村范围。那里既有大型修道院,又有鲜为人知,出奇制胜的古老小镇,有地中海的明媚沙滩,也有怡人的自然风景。就是在那里,优雅考究的加泰罗尼亚富人建造了他们最好的宅第。离开大都市不远就能够发现省内众多的角落值得参观,这些乡村(而不是乡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巴塞罗那省内的风情。

蒙瑟莱特修道院

蒙瑟莱特(Montserrat)山有别于其他山系,其轮廓在山顶呈锯齿状,因此而得名,意为“锯齿山”。山高1235米,山脉绵延约十公里。

蒙瑟莱特修道院的历史由于岁月的冲刷而模糊,依稀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民间的说法是,一个名叫奎利科(Quirico)的僧侣在莫尼斯特洛尔(Monistrol)小城建了一个隐士居所,用来供奉圣母像。在阿拉伯撒拉逊人入侵时,僧侣们把圣母像藏了起来,直到公元九世纪末才重现于世。当时莫尼斯特洛尔的僧侣们为此修建了一个小教堂,后来外号为“多毛的”维弗雷多(Wifredo el Velloso)伯爵将其扩建为本笃会女子修道院。很久以后,巴塞罗那的伯莱尔(Borrell)伯爵害怕入侵的阿拉伯人在境内会作出野蛮行径,便把修道院中的修女换成了僧侣。但如今的修道院则是公元1027年奥利巴(Oliba)院长创建而流传下来的。

这个教堂原来的风格为古罗马式,后经过十六世纪的几次扩建和改建而成为当时盛行的哥特式风格。教堂只有一个主厅,其两侧作为小型的礼拜堂。人们将圣母像非常虔诚地供奉在祭坛上,圣母戴着金子所作的披巾,内著长衫,身上披着的头巾和头戴的圣冠均为彩色木雕。木质的金色圣座正好让圣母的脚搁置在一块拱脚石上。圣母右手持有一个代表着世界的球体。圣像整体高95厘米,宽35厘米。属于公元十二世纪的作品,被认为是加泰罗尼亚融合罗马式艺术的绝无仅有的见证。

 

圣古迦特·德尔·瓦耶斯

这座小城位于科尔塞罗拉山(Collcerola)又称为提比达波山(Tibidabo)的西北方向,这里是富裕阶层人士的居住地,到处可以领略到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尤其是圣古迦特(Sant Cugat)修道院,是在卡斯图姆·欧克达维亚努姆(castrum Octavianum)村落的旧址上修建的。拥有三个厅堂的教堂始于罗马风格,成于哥特式。精美的回廊是公元七世纪加泰罗尼亚罗马式风格的典型代表,144根柱头上雕有大量装饰。在家具陈设中有数个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式的祭坛装饰屏,格外引人注目。在教堂主厅中有一个十四世纪的哥特式祭坛装饰屏,是佩德罗·塞拉(Pedro Serra)的杰作。

 

塔拉萨(泰拿沙)

古罗马时期的艾迦拉(Egara)保存了大量优秀的艺术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较有代表性的是一组罗马-西哥特式的教堂,其中有圣玛丽娅教堂,那里曾经是主教所在地,内有天主教十字厅堂、圆顶和装饰有油画的天花板。中厅、圆形穹顶及双塔钟楼均为十二世纪按罗马式风格重新修复的。

圣米格尔教堂拥有多个小礼拜堂、拱顶、洗礼处和纪念圣塞罗尼(san Celoni)的墓室。塔拉萨的圣佩德罗(San Pedro de Tarrasa)教堂或者说是艾迦拉(Egara)的旧教堂保存了三叶形的主祭坛和一个中世纪时期的马赛克镶嵌艺术品。圣灵教堂(iglesia del Esp韗itu Santo)建于公元十六世纪,教堂内可以欣赏到一组文艺复兴风格的精美雕塑。

城堡和瓦尔帕拉迪斯(Vallparadis)卡尔特修道院现为城市艺术博物馆,保留有一个贞女圣古迦特(Virgen de Sant Cugat)的罗马风格雕像,一个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圣母像,还有许多纪元初年以及西哥特人遗留下来艺术品。而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则以它的教堂和回廊而著称。该教堂为哥特-文艺复兴风格,它的回廊装饰有十八世纪的瓷质天棚镶板。

 

锡切斯市

锡切斯(Sitges)有迷人的海滩、繁华的夜晚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值得去游览。这里是许多商贾贵族夏季的度假胜地。代表性建筑中马利塞·德·马尔(Maricel de Mar)博物馆,是二十世纪初在旧医院原址上兴建的。无论古老的石头建筑及窗棱,还是仿制原有风格的新建筑部分,都大量运用了现代主义和历史论的元素。馆中展有佩雷斯·罗萨雷斯(P閞ez Rosales)的收藏品,包括油画、祭坛装饰、雕塑、陶瓷、家具和音乐器材。另一个建筑为卡乌·费拉特(Cau Ferrat)美术馆,是由画家圣地亚哥·卢西尼奥尔(Santiago Rusi駉l)创办的。这是十六世纪的两幢房子,其哥特式的大门和窗户为后来制作。在许多年间,这里是曾经是画家和有识之士聚会的地方,现在则辟为博物馆,除了卢西尼奥尔的作品之外,还有埃尔·格列科(El Greco)、卡萨斯(Casas)、乌特里奥(Utrillo)以及苏洛阿迦(Zuloaga)等艺术家的作品,毕加索的一些素描以及铸铁艺术品的收藏。十七世纪建造的圣巴尔多梅乌和圣特格拉(Sant Bartomeu y Santa Tecla)教堂由三个拥有交叉穹顶的厅堂组成,内部有许多祭坛,其中一个是哥特式的,其余的都为巴洛克式,还有一个墓室以及一架十七世纪的管风琴。文耶特教堂(santuario del Vinyet)为新古典主义风格,钟楼为1872年建。教堂外表完全保存了十二世纪的古罗马风格。市政厅为新哥特式,是在旧城堡的原址上修建起来的。

加泰罗尼亚这一地区和西班牙是什么关系?

真的是一言难尽 这里面有一段长长的历史 先说说加泰罗尼亚大区          加泰罗尼亚大区有六百万人口,一千年多年的历史,和四个省份:巴塞罗纳省,莱达省,葛罗纳省,以及塔拉国纳省。有自己的自治政府和独立的语言:加泰罗尼亚语。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对其独立自治的自豪感。          加泰罗尼亚也是一方有着惊人丰富历史的水土,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开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腊人,后来是维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后是穆斯林,都占领过这块土地。公元800年摩尔人在波提耶的失败标志着法兰克人对加泰罗尼亚的再征战的开始。十世纪末,巴塞罗纳公爵布莱尔二世王从加泰罗尼亚公国得到了独立。1200年到1550年间,这里有过政治,商务和经济的极大扩张。杰穆王于1229年占领了马爵克,1245年占领了瓦伦西亚。基督教王之间的姻联标志着西班牙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诞生,尽管两个王国各自保持着自己文化和语言上的独特性。但加泰罗尼亚和西班牙王国之间很快出现了首次纷争。1640年民众起而反抗中央政权,即”收割者战争”。西班牙王权继承战期间,加泰罗尼亚支持奥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败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颁布法令,取消独立政府机构,禁止加泰罗尼亚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并关闭大学。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于在西班牙其他地区吸收加泰罗尼亚语。1932年自治政府才得以恢复,加泰罗尼亚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独立。内战期间(1936 – 39年) 佛朗哥派的胜利使加泰罗尼亚的自治得而复失,加泰罗尼亚语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复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权(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权),两年后完全自治。如今的加泰罗尼亚人向新生鲜事物和现代敞开了大门,同时又忠实于它的传统,它的民歌,因而显得特别活跃。它必须为争取它的独立身份得到承认而战,为此它感到无比自豪。结局是有说服力的:1990年,加泰罗尼亚语被承认是一种欧洲语言,并成为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使用的官方语言的一种。 再看看巴斯克地区 提及巴斯克,肯定会联想到埃塔。内容太长,我怕贴不下 看看http://www.uibe.edu.cn/upload/up_wyxy/files/keyanlunwenji/lunwen-wusa.htm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